春和景明,万物繁茂。贵州东北部大娄山南麓,西部茶海之心凤冈县田坝村的万亩生态茶园基地内,茶树早已抽芽吐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身挎竹篓、头戴遮阳帽的茶农,穿梭在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茶山里,双手翻飞幻影闪动,尽情揽收春天的“绿意”。
忙碌的不仅仅是茶农,虽是中午,浪竹茶业总经理陈其波的电话还是接个不停,空出的手时不时给记者续个茶。“没办法,客户就是上帝,好茶更要卖好。”
提起浪竹这个名字,陈其波言语里透出茶人的浪漫:风吹茶海涌碧波,拔节生长向未来。“我希望凤冈的茶有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在陈其波的概念里,海浪和竹子代表了他对美好的终极想象,充满了丰沛的正能量——微风吹起茶海,层层浪涌,清香袭人;竹子结节生长,向上无限延伸,气质高洁。
据了解,浪竹茶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进行经营,已拥有富含天然锌、硒的“浪竹”牌春芽茶、翠芽茶、陈氏手工茶等系列10余个品种,形成了从生产、加工、销售为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服务体系。2017年办理了茶叶出口相关备案手续,并将茶叶出口到了香港,率先成为凤冈县茶叶出口企业之一。2020年末,引进省内知名专家,贵州省茶叶研究所潘科博士担任公司首席技术顾问,指导公司直条毛峰研制和其他茶类产品工艺创新工作。2021年初,公司购进国内先进智能化加工设备,建成了直条毛峰标准化生产线1条。2023年,公司营收2000万元左右。
但陈其波并不太满意,“已经好几年都是这个水平,我们在尝试突破”。
陈其波的烦恼,也是凤冈县的困扰。茶叶是凤冈县农业三大产业之首,是当地农业农村农民的看家底托,三分之一的老百姓通过茶增收。全县50万亩茶,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茶叶不愁市场,但是全县数百家茶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业内也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凤冈县是全省茶园面积第二大县, 2022年茶叶产值达到56亿元,但是品牌茶的销售占比仅有10%。
一切,都在“变”中立局,凤冈县提出茶产业转型升级 “三变”:“管茶”向“卖茶”转变、“粗放加工”向“标准加工”转变、“塑造品牌”向“运营品牌”转变。
“我们寄希望于‘凤头羽’茶,对凤冈锌硒茶起到一个塑形铸魂的作用。”陈其波说,2023年,凤冈县提出茶产业转型升级,进行凤冈锌硒茶之凤头羽新产品的开发,以求提升高端茶的市场占有率。
陈其波回忆,2023年,在制茶人最忙碌的春日时节,他和十几位制茶大师聚在一起,经过激烈讨论,共同选出一款能代表凤冈县茶叶品牌的新产品——凤头羽。
随后,凤冈县遴选出7家重点茶企主打凤头羽的生产,并邀请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入驻生产车间,从摊青、杀青、做形、提香等工艺环节关键技术参数进行精细化控制,形成标准化流程管理,通过实操培训强化执行力。凤冈县还将全县3.2万亩有机茶园,全部纳入凤头羽的原材料基地,并在全县50万亩茶园陆续推广“以草抑草”工程,守住凤头羽的“干净茶”品牌。
据了解,凤头羽分三个类别,分别为凤冠、凤羽、凤翎,对应一芽到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到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到一芽三叶。三个类别产品的划分打破了绿茶以嫩度定产品等级的传统习惯,有助于引导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对绿茶产品的定级向按内在品质定级转换。
在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博士、凤冈县科技特派员潘科看来,“凤头羽”系列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凤冈茶种植主要品种华茶一号的品种特性,保留茶毫的同时,减少了涩感,增加鲜爽和回甘,嫩栗香、花香兼备,通过轻度揉捻和2次理条工艺,形成较紧直的茶形,与市面上的大多数名茶保持一致,也有助于内含物质浸入茶汤。
目前,市面上绿茶以嫩为贵。潘科说,希望随着凤头羽的推广,能促使消费者更加重视茶滋味和茶香。
凤冈县经济贸易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才江认为,凤冈茶叶“突围”第一个还是要有创新意识做出自己的品质茶;第二个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第三需要科技赋能,争取3到5年,从一、二、三产来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的目标。
“有女不嫁干田坝,三天两头吃荞粑”,曾是田坝村贫困生活的写照。靠“凤冈锌硒茶”,田坝村的有机茶叶生产渐入佳境,荒山变茶园,村民走上了致富路。但,于陈其波而言,一场关于茶叶的“突围战”,才刚刚开始,凤头羽便是他选中的武器。
“去年,我们送了一批凤头羽的样茶给老客户。刚不久,浙江的老客户订了800斤凤头羽。我们要再接再厉,不断扩大战果。”面对未来,陈其波斗志满满。
(来源:贵州日报报刊社)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