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茶,是指专门供皇帝饮用的茶,是封建王朝皇权专享的特权。
官茶,是指由官方经营,或者经官方批准,商家在官方的管理之下,依法纳税,依法经营的茶。
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朝廷额派贡茶,安化每岁贡芽茶22斤。
明万历23年(公元1595年),成为贡茶已经200多年的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
安化黑茶,由贡茶到官茶,说明了什么?
1
成为官茶之前屡被禁运
高品质是皇家享受的特权
在万历年间以前,朝廷批准边销的官茶,大多来自汉中、四川,安化黑茶是被禁止边销的。
《明会典.茶课》记载,弘治三年(1490年),弘治皇帝明孝宗朱祐樘下诏:“令今后进贡蕃僧该赏食茶……不许于湖广等处收买私茶,违者尽数入官”。
官茶,用于边销,供边民日常饮用,既需运输方便,又需大量生产。
汉中、四川等地,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且产茶量小;而湖广等地,水陆交织,交通便利,盛产茶叶,朝廷为什么要禁止呢?
原因是,高品质必须是皇家享受的特权。
贡茶,是皇家专享的特权之饮,代表着皇家的尊严和权力,只能是皇帝或者是皇室成员饮用,大臣们也只能靠赏赐,才能喝上。一旦大量边销,皇家优越感就会荡然无存。
2
朝廷禁止不了民众对品质的需求
朝廷明令禁止,是为了保住皇家的优越感,但安化黑茶却从未真正的被禁止,茶商们私下到安化采购黑茶的,越来越多。
不是茶商对朝廷没有敬畏,而是,朝廷能禁止行为,却无法禁止生活对品质的需求。
边疆少数民族,常年以牛羊肉为主食,又以酥酪等食物为副食。多油多腻,且少食蔬菜。他们需要茶叶,解油去腻,补充营养,促进消化,增强排泄。这是他们出自生存的需要。
安化所产茶叶,多以大叶为主,安化黑茶以粗枝大叶,成熟度较高的鲜叶为原料。后发酵工艺,内含丰富营养和益生菌生物群体,更能满足边疆少数民族的需求。
《甘肃通志》记载,明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奏疏:“以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篾上,书商名而考之。每十斤蒸晒一篾,运至茶司,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
意思是:朝廷现批准用于民间贩卖的茶叶,质量差,品质低,应该征收黑茶。黑茶的品质,受特定产地的限制,可设置上等和中等两个品级。在篾篓上烙上商家名号,十斤一篾篓,由茶马司调配,官茶进行茶马贸易,商茶用于市场流通。
这份奏疏充分说明了,安化黑茶在品质上,和功效上要远远优于,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茶,更能满足西北少数民族的需求。
可见,皇帝的特权根本禁止不了,边疆少数民族对高品质安化黑茶的需求,也禁止不了,朝廷大臣出于对朝廷利益的维护,而要求改变的想法。
3
改变茶马政策,安化黑茶成为官茶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御史李楠,以湖南茶叶行销西北妨碍茶法马政为由,请求朝廷禁运。
另一御史徐侨随即上奏:“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多而值下。湖茶之行(销),无妨汉中。汉茶味薄,湖茶味厚,于酥酪为宜”。
两位御史的奏疏,引起了朝廷的轰动。
御史李楠所奏,是因为安化黑茶问世后,西北茶商重点转移湖南安化采购茶叶,严重冲击了汉中、四川的官茶。
而御史徐娇认为,安化黑茶更利于稳定边疆,对朝廷有利,不宜禁止。所奏合情、合理、合乎边疆民情。
万历皇帝做出了最终选择。自此安化黑茶由朝廷正式定为官茶,以“取代汉川之茶,贮边易马”,西北边销茶逐渐由安化黑茶取代。
贡茶,往往代表着高端享受和高端品质。官茶,则是代表着广大群众的日常之饮。
一直以来,两者在其定位上完全不同。然而,安化黑茶却由贡茶到官茶。绝对不是因为安化黑茶品质低,相反是因为安化黑茶的品质高。
如果茶叶只是作为一种饮料,品质的高低,不过是口舌的享受。但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来讲,茶是他们的生命之饮,若是品质不好,就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是身患疾病。
这是性命攸关的事情,马虎不得,也来不得半点欺骗。
从此之后,安化黑茶既是贡茶,又是官茶,在明清两代,写出了一幕幕充满传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