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成,“衍”茶树良种 “成”富民产业

王衍成,“衍”茶树良种 “成”富民产业

17阅读 2021-02-20 01:39 人物

王衍成,高级农艺师、“陕茶一号”育种人、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汉水韵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说起“陕茶1号”选育过程,王衍成将记者带到了他位于双龙镇永安村的老家。几间土屋前有一棵上百年的老茶树,亭亭如盖。“这是‘陕茶1号’的母树,10万亩‘陕茶1号’茶树都有着和它一样的基因。”王衍成一边整理树枝,一边对记者说。

“陕茶1号”的选育之路

1991年,陕西省安康市基层茶果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衍成28岁,那年,他在全国茶叶学会代表大会上听专家说,全国茶叶的发展趋势将是无性系种植。陕西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却没有自己的品种。王衍成心中暗下决心:选育出适宜本土的、可无性系繁育的茶树良种。

凭借从书上搜集的知识,他摸索着四处选种,只要听说哪里的茶树有特点,就跑去看。因为缺乏高深理论、没有技术条件,他选种的首要标准简单直观——发芽早。“发芽早,上市就早,能卖个好价钱。”他说,“这个品质很受农民欢迎。”

1992年3月11日,王衍成在紫阳县茶叶研究所茶园里考察,发现3株早芽种,惦记上了。第二天是周末,他回到汉滨区双龙镇永安村老家,坐在堂屋里突然想起,母亲曾说家里有棵树出的茶好喝。他到地里一看,树上的芽头发得比头天看到的3株更大。相比紫阳县,老家的位置偏北、海拔更高,这样都能这么早发芽,不是早芽种是什么?王衍成喜出望外。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老家门口这棵上百年的茶树被选定为母树。1994年开始扦插繁育,第二年成活了74株,正是这74株茶树苗,经过之后数十年观测和实验对比,最终形成了观测实验报告。2011年,被陕西省认定为省级良种,并正式命名为“陕茶1号”。

“陕茶1号”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光泽性强,发芽早,芽叶肥状,具有持嫩性强,生长势好,适应性广,抗寒,抗病等优良特征。2012年,“陕茶1号”参加了全国第五轮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在河南信阳、安徽黄山、浙江杭州试种,总结报告显示,第一年测试成活率,“陕茶1号”位居所有测试品种首位。2019年1月29 日,“陕茶1号”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成为陕西省首个、全国第九个通过国家品种登记的茶树品种。同时也成为全国第二个同时拥有《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和《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茶树品种,标志该品种可以在全国推广。

新模式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围绕“陕茶1号”新品种应用推广,王衍成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实用技术。他首创的短穗黑色地膜打孔扦插繁育技术,发明的“扦插打眼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使得年种苗繁育突破1亿株,彻底解决了北部茶区种苗不稳定的技术难题,为我国茶苗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实践总结的“陕茶1号”快速成园技术,首次提出了适宜“陕茶1号”的气候、土壤、环境的茶园建设及管理农艺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率先引领“陕茶1号”产品开发,推进新品种产业化……

从2007年开始,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王衍成采用“公司+农户+科技”模式,在瀛湖库区建基地、抓示范、树品牌,给当地农民带来新的增收希望。“我家里有两亩茶园,前几年种上了‘陕茶1号’,产量和老品种相比翻了一番,年收入有一万多元。”家住双龙镇兴华村的茶农吴家保对记者说。截至目前,汉滨区先后在双龙镇、晏坝镇、大竹园镇建成“陕茶1号”繁育基地1000亩。“陕茶1号”年繁育能力1亿株以上,汉滨全区累计建成“陕茶1号”高标准茶园7万亩。

从一棵茶树到一个品种,再到一个品牌、一方产业,王衍成感触颇深:“花了28年,我养育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女儿,另一个就是‘陕茶1号’。” 然而,在选种育种的路上,王衍成并没有停止前进。“我们这一块基地专门用来进行品种的对比实验,目前有34个品种,其中表现突出的品种已经慢慢显露出来了。”在汉水韵茶业公司的试验基地,王衍成如是说。近年来,汉滨区茶业主管部门通过项目支持、园区建设、宣传推广等措施大力推广安康富硒茶“陕茶1号”种植,为农技专家创造了宽松的研究环境,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仔细想想,王衍成的名字里不就藏着他一生的事业吗?“衍”茶树良种,“成”富民产业。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中茶银雪毫呼啸而来,首批品鉴样瞬间秒光

下一页:太姥山年份老茶太姥白T10,便捷联袂!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