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宜宾红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宜宾红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5阅读 2024-09-20 05:45 头条

红茶是世界上产量最高、消费区域最广、国际贸易量最大的茶类,主要分为工夫红茶、小种红茶和红碎茶,其中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类。四川工夫红茶(简称“川红工夫”或“川红”)与久负盛名的“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工夫红茶,是我国重要的茶叶品类。四川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种茶的古老茶区之一。宜宾市是四川省主要产茶区,茶叶经贸、红茶出口历史悠久,发展红茶产业具有独特优势。

01

宜宾市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省。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茶产业发展。202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精制川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意见》(川办发〔2022〕78号),明确加大“川红工夫茶”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力度;2023年,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等6个部门印发《川茶品牌提升行动方案》(川农发〔2023〕37号),明确构建以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天府龙芽”为统领、“三山一早一红”等地方区域公用品牌为主干、知名茶企品牌为支撑的川茶品牌体系,四川红茶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宜宾作为川红原产地及集中发展区,近年来,紧紧围绕四川省“加快精制川茶产业发展、打造千亿产业”战略部署,将茶产业纳入现代农业“5+2”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质红茶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

1、产业初具规模

2023年宜宾市茶园面积8.67万公顷,红茶产量1.74万吨,占四川省红茶产量80%左右。近年来,宜宾推动了五粮液集团与川红集团强强联手,以国资为纽带引领全市红茶产业发展,带动全市20余家重点红茶生产企业创新发展。红茶主产县(区)筠连县、高县发展迅猛,多次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筠连县入选省级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被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四川红茶第一县”称号,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定为全国首批十个红茶重点产区之一,筠连县川红特色小镇(巡司镇)经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特色小镇”。

2、品牌体系完善

成功注册了“川红工夫”“筠连红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纳入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名录;2018年,川红工夫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名优红茶”称号;2019年,川红工夫被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评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川茶业最具影响力十大品牌”;2022年,川红工夫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四川省农业品牌目录品牌。

推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联动发展,川茶集团、早白尖茶业等企业研制了“叙府金芽”“贵妃红”“酒都红”“仙雾凤茗”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红茶产品,川红集团的“红贵人”和醒世茶业的“黄金白露”等红茶产品成为“四川十大名茶”“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有力促进了全市红茶产品的品牌化可持续发展。

3、科技支撑赋能

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建成宜宾学院精制川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9个,基于宜宾本地茶树品种资源开展“川红工夫”红茶单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科研项目。围绕全市现代农业“5+2”产业发展需求,组建茶产业科技特派团,服务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成功选育了天府红1号、天府红2号两个适制红茶的茶树品种,启动《振兴川红工夫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发布《川红工夫》红茶团体标准。

02

存在的问题

1、茶树资源保护开发不够

宜宾市有3000多年种茶历史,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早白尖群体种等地方品种栽种历史悠久,但近5年仅选育了“乌蒙早”、“宜早1号”、“天府红1号”和“天府红2号”4个省级茶树新品种,且推广面积有限。同时,对本地优异单株和古树茶资源的筛选、鉴定等研究较少,对适制红茶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足,生产上多以嘉茗1号、福鼎大白茶等品种为主,导致传统四川工夫红茶“橘香持久、鲜醇爽口”的品质特征不突出,同质化较为严重。

2、主体带动能力不足

宜宾茶产业虽有川红集团、醒世茶业等主营红茶的企业带动,但拓市场、强品牌、谋发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部分企业因前期投资不当、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陷入发展瓶颈,多数企业对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重视不够,“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严重。宜宾本地生产的红茶产品主要作为福建、安徽等外地企业的原料或半成品茶,被“贴牌”外销,规模化、品牌化茶企较少。红茶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行业领军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3、品牌影响有限

20世纪90年代,由于世界格局的改变、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国内体制改革等因素,造成红茶出口困难,对宜宾红茶生产影响较大,宜宾红茶逐渐在国内外市场失去影响力。宜宾市从2008年开始举办中国·宜宾早茶节,重点发展绿茶产业。同时当地红茶品牌打造以政府部门为主,企业宣传投入有限,再加上品牌宣传缺少专业化营销服务机构支撑,对红茶文化挖掘不够。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参加评优评先力度不足,导致红茶产品品质特点挖掘不够、优势总结不到位、宣传覆盖面有限。

4、销售渠道不畅

宜宾红茶有良好的传统消费市场,但营销手段相对单一,销售体验店、直营店、连锁店、网店发展不足。虽建设有筠连川南国际茶城、高县长江源国际茶贸城两个茶叶市场,但尚未能形成带动效应。营销推广不深入,通常以参加展会、推介会等形式开展“游击式”营销,持续、系统性推广不够。线上营销渠道建设不够完善,部分茶企未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红茶产品品类较为单一,缺乏独特性,导致市场认可度有限,红茶品牌价值无法高效传递。

5、要素保障有待加强

由于四川省茶叶深加工起步较晚,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和茶文化产品少,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仅为40%左右,宜宾市红茶产业也面临创新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等问题。同时,红茶企业在科技、市场、外贸、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应的人才,面临着招人难、留人难的局面。

03

推动红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夯实种业根基,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打造宜宾红茶“芯片”,优良的茶树品种是产业持续稳定向好发展的基础,坚持本地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选育相结合,以宜宾市高县峰顶寺省级良繁培育基地、川茶集团宜宾良种繁育场为重点,加强高香、优质红茶品种引育,优化茶树品种结构,从源头提高红茶产品的风味辨识度。

二是实施核心产区保护政策,借鉴西湖龙井茶、云南普洱茶的先进经验,优化空间布局,划定川红工夫茶发展核心区、示范区及辐射区。

三是强化茶树品种特色挖掘,将宜宾自主选育的优良品种与生态资源、市场需求相结合,充分挖掘茶树品种的生化品质、区域文化等特色。

四是加大古茶树资源保护,古茶树资源是加工高品质特色红茶的潜在优质原料,对宜宾市内现存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线上建档”“线下挂牌”等方式加强管理,加大古茶树保护知识宣传,防止砍伐、移植等。

2、培育壮大主体,打造现代化加工体系

一是加强龙头带动。坚持“龙头带动、企业主体、借力发展”的原则,在全市现有4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中,重点培育壮大川红集团、醒世茶业、凤鸣茶业等“川红工夫”龙头标杆,企业重点突出企业品牌打造和示范引领。

二是做好企业梯度培养。建设多家“川红工夫”红茶自动化生产加工示范企业,提高连续化、自动化、专业化加工能力,提高企业中高端名优茶比重。

三是夯实加工体系。培育一批从事红茶生产经营的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茶叶初加工设施装备更新升级,提高产品分级、产品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能力,夯实茶叶加工体系底层架构。

3、锚定品牌战略,构建商贸流通网络

(1)强化品牌管理

进一步完善川红工夫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对公用品牌实行“六统一”(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星级管理、统一包装监制、统一宣传推介)授权服务管理,聘请第三方机构协助规范品牌运营,明确地标、企标组合标识运用规范,建立公用品牌使用纳入、退出机制,促进品牌管理规范化发展;对授权企业用标情况进行奖补,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公用品牌覆盖面。

(2)塑造品牌形象

一是做好品牌策划。以“川红工夫”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聘请专业营销服务机构对川红工夫茶品牌VI系统进全面设计,凸显产品特性,形成多样化传播途径,做“靓”品牌符号。启动红茶公用品牌宣传视频和《川红工夫》红茶记录片拍摄,提高红茶品牌文化附加值,面向社会征集品牌广告词及形象设计,增强品牌识别性。

二是做好广告宣传。支持重点红茶企业通过新媒体、报刊杂志、高速交通沿线、机场和高铁等渠道加大红茶广告宣传,增强品牌集聚效应。

三是做好评优评选。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推介和红茶产品评优、国家非物质遗产认定、中华老字号认定,提升公用品牌知名度。

四是做好高端红茶营销。支持“头部”企业打造红茶“精制单品”,在目标市场举办高端红茶品牌推介、品鉴会,创新品饮方式及茶艺表演形式,打造高品味体验,塑造品牌质感。

4、全力拓展市场,构建流通体系

一是高质量策划红茶宣传推广活动,充分借助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四川国际茶叶博览会等省内外展会,加大对宜宾红茶的宣传力度,提升展会实效。

二是加大对企业在重点城市建设川红工夫红茶品牌旗舰店和茶文化体验中心的支持力度,对线上平台建设、直播基地建设给予支持,吸引新兴消费群体,调动企业拓展市场的积极性。

三是突出茶酒融合,借鉴茅台结盟贵茶、中茶携手歌德盈香等经验,川红集团充分利用五粮液集团平台优势,以一茶一酒、一酌一饮为媒,打造红茶与酒品文创大单品,联名开发推广,打造更有品质、有品牌、有文化基因的红茶产品。

四是引导高县长江源茶贸城、筠连县川南国际茶城错位发展,突出红茶交易市场宣传,引导市内企业完善红茶高、中、低各档产品品系及其推广、销售、体验等。

五是支持红茶企业搭建线上平台,持续宣传企业文化和产品,助力企业找寻流量机遇。

六是扩大红茶基地海关备案面积和出口能力建设,在继续扩大大宗红茶出口的基础上,推进中高端红茶走出去。

5、强化要素支撑,激活发展动能

一是强化人才支撑。实施人才引育工程,研究制定红茶产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办法及配套支持政策。重点产茶县(区)需调整充实茶产业发展中心(茶技站)人才力量,在重点红茶产茶乡镇落实茶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人员,服务好当地产业发展。

二是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深化职业技能评价,对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工匠、国家级制茶大师等荣誉称号的人才实施奖励,实现技能人才培养“有力度、有梯度”。

三是突出科技赋能。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强化种业驱动,开展茶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护、开发利用和新品种培育,建好红茶茶树种质资源圃。紧跟市场需求,鼓励科研机构和重点红茶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红茶产品功能成分及功效机理基础研究,推进红茶新技术、新工艺研发成果在宜宾的落地,引导企业积极开发红茶新产品、拳头产品,促进多元化发展。

四是强化政策支撑。每年设立红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及宣传,支持茶企开展品种选育、基地改建、工艺优化、装备改进、品牌打造、渠道建设等工作。

04

展 望

近几年来,宜宾市茶企生产的红茶产品创新力度、丰富程度与消费者需求不完全对等,曾经以出口为主的传统红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有限,急需转型升级。在品质方面,川红工夫茶特有的橘糖香风味辨识度不高,香气层次性不足,企业多注重单芽茶的生产加工,忽略了传统川红工夫红茶对原料成熟度的要求。在质量安全方面,缺少质量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一定程度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在产品多元化开发及市场拓展上,凸显出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市场认可度有限等问题。

随着红茶消费群体及消费理念的不断转变,红茶产品的研发趋于优质化、特色化、功能化。在市场拓展上要深挖卖点,总结优势,细分市场;品牌宣传上,要政企配合,提高品牌宣传针对性、持续性和覆盖面;在科技支撑上,要促进科技成果真正的转化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政策层面上,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宜宾红茶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品牌价值与影响力,带动全市红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12

李小嫄

茶学硕士研究生,高级茶艺师/评茶员、茶艺师/评茶员考评员,毕业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茶学系,现就职于宜宾市农业农村局。主要从事茶叶种植技术推广,参与团体(地方)标准编制3项,参与发表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发表论文9篇。

通讯作者:

2

陆安霞

农学硕士,讲师,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科研办公室副主任,高级茶艺师/评茶员、茶艺师/评茶员考评员、四川省技能人才评价质量督导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技术、茶叶风味化学研究,曾获重庆市评茶员大赛二等奖、首届全国评茶员决赛一等奖,指导学生获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主持或参与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2篇,CSCD中文核心收录5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授权),外观专利1项(授权),作品版权登记1项;指导学生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茶香里的故乡歌

下一页:江山巳锦 巳巳如意 龙蛇交替 开启好运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