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贾国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夏、商两代,到了有文献记载的第三个朝代周朝(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周武王执政时,进行了许多改革,促使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特别是实行了“分封制”之后,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71个诸侯国。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据《左传》记载,陕西蒲城属贾大夫的食邑,称为贾国。东以沮水(洛水)与芮为界,西及石川河岸,北依白水河邻近梁,南跨卤阳湖与渭比邻。宋敏求的《长安志》载,贾国的都城在“蒲城县西南十五里,西周贾伯国,今名贾曲。”贾国距宗周京城100公里,地形平坦,地处秦川沃野,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代屈沫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漫道村庄俗,村如此亦佳。远山横道岸,流水近人家。树树悬青枣,畦畦长绿葭。源泉有真液,倩火煮新茶。”(摘于刘福谦着《蒲城历史丛话·历代变迁》)这首风景性的茶诗,出于蒲城人的手笔。它不仅告诉人们古贾国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而且是个品茗饮茶的好去处。笔者反复吟诵之后,认为它至少为我们传递了以下几方面的茶事信息:

    其一,茶史悠久。提起秦人饮茶,据清代着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一次在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当时蜀人已经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授给秦人。另据东汉班固《汉书·赵飞燕别传》云:“帝(刘骜)崩后,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就证实汉代长安宫廷里已有饮茶的时尚。到了唐代,许多帝王对茶事亦很投入,从宫廷到山庄,从文士到百姓,饮茶之风十分盛行。进入宋代,茶馆业已经兴盛起来。这首诗反映了古代蒲城地区,不仅出现了茶,而且人们就饮茶,并且会饮茶,通晓煮饮方法。君可知,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朝时期,茶叶已经从药用逐渐转变(发展)到饮用阶段,西汉时期的长安宫廷已有饮茶习俗,有了饮茶文化的萌芽。不过,当时饮茶方法很原始,不像当今的冲泡,而是烧煮。诗中的“倩火煮新茶”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情况。

    其二,注重水火。唐代陆羽《茶经·五之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当今业内人员又常说:“水是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诗中“源泉有真液”之句,显然是符合陆羽茶学理论的。这里既说明当时人们明白以上好的水煮茶的道理,又反映了古贾国就有“真液”,“真液”者适宜于煮茶的好水也。查阅蒲城历史可知,古贾国有洛水、白水河、石川河、渭水环绕四周,镐漫水、浩泉又纵贯境内。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位于贾曲西北方向的漫泉河水在贾城西侧由北向南而流,至城南迂回朝东,环绕于此,也许此水就是作者笔下“真液”之源。细心的人一看就明白,这首诗在写水的同时又写了火,“倩火”二字在诗中显得非常巧妙,说明了人们煮茶不是一般的火。这火无非是《茶经》所提出的“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全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以“倩火”煮上好的水烧新茶喝的道理。

    其三,选择幽境。这首诗饱含热爱故乡之情赞颂了古贾国的优美环境,那里有远山近水,农家小户散落其间,枣树园果实累累,碧绿的芦苇遍布四野。试想能在此以天然的泉水煮上好的新茶,边品佳茗,边观胜景,岂不是人生难得的享受吗?若换个角度,从茶学理论、茶文化角度来说,这首诗还鲜明地体现了贾国人早已把饮茶与环境结合起来,把饮茶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也就是说把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结合起来了。这一点,对千百年前的人来说,实属难能可贵。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茶学界有人提出品茶必备“四要素”:即好茶、好水、精具、佳境。可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晓之此理且付之以行,作为三秦大地的子孙后代,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买好茶 上茶窝
买好茶 上茶窝 正品保障 品类齐全
查看

相关推荐

云南普洱茶传播史话

云南普洱茶传播史话

看了又看

近水阁茶楼
近水茶庄
怎样办理农民专业茶叶合作社
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申请扶持资金的办法
辽朝的茶俗 辽朝的茶文化
茶树品种
利用嫁接技术改良茶树品种研究
云南种质资源勐海茶树分圃
茶叶生产力是茶文化
发展云南民族茶文化
揭秘打油茶的烹制过程
桂林公馆茶韵飘香
长期喝浓茶会得肾结石?
现代文人的茶事散文
姑娘寨竹筒香茶
现代茶事小说
中国茶道融通道、儒、佛的思想精华
饮用水新国标将面临强制执行,如何健康饮水?
三毛:人生的第三道茶
经络感和茶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