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究竟需要几种仓储理论,才能搞懂?

普洱茶究竟需要几种仓储理论,才能搞懂?

3阅读 2019-01-27 06:06 仓储

市场一直在流传,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是越陈越香,消费者说、专家说、媒体也在如此说,是不是真是这样呢?

往前倒推十余年,云南人并不喝普洱茶啊。既不知道有这个东西,也从来就没有人消费过,甚至直到今天,熟茶在云南的市场份额仍然极其小,老茶的消费,也仍然是极其小,大家都等不及几十年的“越陈越香”。

或许正因为“越陈越香”,炒茶才能玩,存茶才能玩,所以,包装了一个理论,还需要包装接下来的理论。

干仓、湿仓、北美仓、大马仓,这些所谓的理论就堂而皇之上台来。

至于科学不科学,基本的数据到底是什么,我看倒是从来无人去研究。

有些专家倒也一本正经的去研究市场概念,研究所谓干仓湿仓,发布所谓的干仓湿仓研究报告,然而,你通观其论文,却是连什么是干仓,什么是湿仓都没有交代清楚。

说白了,缺乏基本数据研究的论文,不过是胡说八道。

市场概念的形成往往很复杂,或者是官员背书的原因,或者是文化接受的原因,或者干脆就是市场的引导。

新茶到老茶,有一段长长的时间距离,这段距离的控制,往往在知晓其中秘诀的商人手中,或长,或短,都任由其把握,不过是相关配套的“理论”不同。

老茶供应量不够,就会有假,老茶得仓储,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仓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仓储理论去配套。

大部分概念,源自于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无论是市场还是历史文献,都已经证明这是一本大面积造假的书籍,是一个典型的市场推广手册。然而,出版社却是一版一版的出,那到底是出版社赚钱重要呢,还是文化的公义重要呢?

恐怕没有人回答我,也没有人敢回答我。

大多数文化人都振振有词在推广茶文化,一旦你问他怎么会不断出版这些已经被市场反复证伪的书籍,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书是书啊,茶是茶啊,错了是之前的认识不够啊。

问题就在这里了,知假买假,知假贩假,难道文化产品就可以是法外之地?之前你们可以说不懂,现在不是个个都要争当普洱茶大师吗?

文化的误导,带来的自然就是畸形的市场结构,结果就是卖新茶的,永远干不过卖“越陈越香”的。

消费者看到的是结果,喝到的是结果,至于是干仓也好,湿仓也好,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去研究概念。好比有人自称所谓的干仓之父,其实所有的88青(港仓)茶品不但有发酵的痕迹,而且还有仓味霉味,这样的仓储,怎么又能称为干仓呢?既然叫干仓,连干净都做不到,那不是骗人吗?

香港仓、东莞仓、昆明仓算是现在市场真实仓储的一个反应,一个代表传统的销区,一个代表新兴的存茶市场,一个代表产区。无论哪种区域的仓储,仓储干净卫生,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这才是基本的底线。

市场仓储概念说的复杂,其实简单,一种是成功的仓储,一种是失败的仓储。不发霉、无异味、有转化,就是成功的仓储。反之,就是存放失败。

至于转化的程度未必要去界定,或者三成熟,或者五成熟,或者十成熟,不一而足。云南喝生茶,红汤了还不要,广州人喝红汤茶,绿汤黄汤都认为不宜下口。这是区域的习惯,不必去更改,也不可能去更改。

用任何一种简单的理论去规划一个庞大的市场,试图统一某个刻板划一的口感,结果都是得不偿失。

上一页:五指山市大叶种茶科学研究所揭牌成立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毛茶价格下跌为哪般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