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7日下午,实践团一行离开景东,来到景谷大白茶的原产地——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乐镇进行产业调研,帮助茶厂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助力景谷茶产业发展。
大白茶的前世今生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境内山高谷深,海拔差异大,曾发掘出全球唯一的距今3540万年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具有悠久的茶叶历史及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是普洱茶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也是大白茶的故乡。我们这次来的民乐镇秧塔村是云南景谷大白茶的起源地,也是云南白茶月光白的诞生地。
传说,在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一位陈氏农民去澜沧江边做生意,偶然在茶山坝发现了白茶种,便藏数十粒种籽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秧塔。大白茶种子经数年培育,成长很快,后扩种到周围的十四块茶地。目前,大园子地还存活着大白茶树,其中还有陈氏第一次所种的母树,年产白茶六、七市斤,距今已有150年左右。
大白茶为景谷所特有,是一个特别的品种,它和普通普洱茶的区别在于,普通茶只有嫩芽才会长出白毛(白毫),而且是某个季节才有。而大白茶芽叶满披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气味清香,滋味醇和回甜。
古时大白茶以稀少而名贵,传说,在道光年间茶农把大白茶采摘鲜叶后以传统工艺加工成谷穗状纳税给当地土司,由土司纳贡皇朝,称之为“白龙须贡茶”。
大白茶适制多种茶类,尤以“月光白”闻名。“月光白”又名“月光美人”,用景谷大白茶鲜叶为原料,借鉴传统白茶工艺,不炒不揉,不伤白毫,室内阴凉处摊晾,自然干燥而成,形成“上面白、下面黑”的茶,其干茶叶面呈黑色,叶背呈白色,黑白相间,芽头白毫显露,像极了弯弯的月牙,整体看来就如黑夜中的月色般姣美,故此而得名。
它既有乌龙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甜润,兼具普洱茶的醇厚。其汤色青黄透亮,三泡略显莹黄,五至六泡呈金黄油润,继而逐渐转为橙黄泛红,十泡之后汤色渐淡。
茶园茶厂实地探访
在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老板李总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深入茶山,探寻大白茶始祖。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古茶树在茶山间分布错落有致,颇具自然风情。
据了解,生长于景谷大白茶发源地——秧塔村民小组代家园地古树茶园的秧塔大白茶始祖树高9.2米,南北向生长,树冠面积约50平方米,基部树径58厘米,树基围7.3米,村干直径42厘米,树干周长12.2米,年产干茶50余斤,是现今已知植株最大最古老的景谷大白茶。
在实践团探寻途中,突然下起了一阵太阳雨,光洒进雨,雨包裹光,景色极美。雨后的山谷出现了罕见的“双彩虹”,令实践团一行感到惊喜万分。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或许这是景谷大白茶丰收的好兆头。之后,实践团又前往李总家的台地大白茶茶园进行参观,李总向大家介绍了茶园的规模以及产量。
离开茶山,实践团来到景谷天成顺宏古树茶厂。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工厂外墙上“我宁愿为价格解释一阵子,也不愿为质量道歉一辈子”的标语。李总说,这句话就是他最真实的想法,也是这些年来一直坚守的准则。“以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是天成顺宏茶业的追求,也体现了该企业为消费者考虑,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在李总的带领下,实践团一行参观了公司的仓库和加工车间,并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深入交谈助力生产
当晚,实践团与茶厂主要负责人展开了座谈。与实践团同行的浙江红五环茶机公司老板苏中强先生,在考察茶厂机械布局后,提出了茶厂的现存几点问题与相应的解决方法。一是在茶叶摊放方面存在不足。由于摊放的厚薄会影响茶叶品质,所以应根据自家茶叶品质特点灵活综合地选择摊放的厚度时间。二是车间通风不足。空气湿度也会影响茶叶摊放得质量,车间通风不足将放慢鲜叶释放水分的过程,应根据空气流通方向增加换气扇。最后,苏总指出该厂品质不稳定的原因在于机械化水平不足,并表示将帮助天成顺宏茶叶设计茶叶加工与利用相关机械,助力茶企发展。
王岳飞教授则针对景谷大白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表示,通过实地考察,认为景谷的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但是加工技术与品牌宣传的欠缺导致深山中的茶无法向外传播。对此,王教授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高校支撑”的设想,后期将通过技术帮扶提高茶叶品质,借助泛浙大力量打响茶叶品牌,让商标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相辅相成,使天成顺宏茶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结语:
景谷大白茶是一个品种,也是一种资源优势,而“月光白”是景谷大白茶最响亮的品牌,如今,景谷县每年生产数千吨的月光白,已享誉大江南北,景谷已成名副其实的“中国月光白之乡”,但还缺少闻名的品牌。
茶产业从助力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浙大力量一直在路上。未来,浙大力量将加强与景谷县政府以及茶厂的联系,帮助景谷建立品牌、帮助景谷茶产业提值增效。
供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