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茶,怎么学,看这篇就够了!

想学茶,怎么学,看这篇就够了!

35阅读 2022-08-04 01:29 常识

现在说到茶,往往就离不开“学茶”这个概念。正是因为中国茶的丰富有趣,让更多人走在日渐精进的学茶之路上。它不仅是对茶的认识、体验,还有阅读、实操的交融,更有审美、文化的潜移默化。那么,到底如何来学茶?一位资深“学茶者”为我们带来了他的分享。

你需要找好学茶的方向

每个爱茶人都有一个学茶的初心。知道自己学茶的初心,才能找对方向。如果你是想简单学会把茶泡好喝,懂得品鉴的基本技巧,那可以多找资深茶客多喝茶多讨教;如果你想以茶会友,那找一个茶友圈跟着喝,会有更多乐趣;如果你想以茶陶冶情操,那不妨在学泡品之余了解多一些茶文化;如果你是商务上时常需要以茶待客,那要熟悉各类茶的泡、品常识,这样能够让你因需而择茶,做到能泡能品又能聊。诸如此类,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茶之后,再来思考用什么方法去学。

你需要一个学茶的圈子

许多初入门的茶友,在开始学茶时,泡不好,喝不明白,懵懵僅懂,但总不得要领。其实,想学茶,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是先找一个茶友圈,跟着大家一起喝。或者多找身边懂喝茶的人一起喝,总能找到几个。对,先找个圈子喝,经常起喝茶,起聊茶。学茶,一定不能一个人捣鼓,三口成品嘛。再者,和大家喝一样的茶,看别人怎么泡,怎么品。逸品茶友会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带动许多茶友进行交流的,茶友会每年会举办一两次众筹活动,参与众筹的茶友线上线下一交流,往往能增进对众筹茶品的多方面认识。

你需要严谨的学茶思维

思维模式决定行为模式。要学茶,还真得讲究思维模式。首先,开汤论茶。茶是拿来喝的,好不好,开汤一喝便知道。两款茶哪款好,不需争论,拿来对冲就知道。

第二,不要迷信所谓的专家,专家们讲的不一定对。在学茶的过程中,要多听身边茶友们的意见,且要兼听,善听,既听其然,也究其所以然。这样就不会人云亦云,才能真正学懂。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书上写的,别人说的,自己要试试,验证一下,不能就当公式用。例如,有些茶友拿“泡红茶用八九十度水,泡绿茶七八十度”当公式用,这显然是不对的。得看茶泡茶,红茶也可以用沸水泡,只不过出汤要快速;而且有些红茶,还须高温冲泡才能泡得好,例如树龄高的野生红茶。

第四,要带着问题在学茶中去寻找答案。可以说,泡与品是我们学茶路上的两大主题。我每天都喝茶,每天都在思考泡和品的问题。

你需要一些必备的茶器

利其器以善其事。学茶,需要必备的茶器。如果你喜欢泡陈年普洱,却连一把紫砂壶(或其他陶壶)都没有,那是泡不好的;或者你喜欢喝老茶,煮水器却用随手泡,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了。茶都泡不好,就无从谈品了。茶器的配备,要看自己喜欢喝什么茶,因茶择器,根据茶性来选择茶壶、茶杯等茶器。例如,如果你喜欢品中期茶,那么必备的茶器是一台吉谷煮水器(如能配备电热炉+陶壶/铁壶则更好)、一把紫秋壶、几个喝起来顺口的杯子、一个醒茶缸。如果你喜欢喝凤凰单丛,那可以配备一把潮州朱泥手拉壶加上几个薄胎小瓷杯。总而言之,要根据自己的主要生活茶,因茶择器,选好煮水器、泡茶器、品茗杯。

你需要养成良好的学茶习惯

因为爱茶,我的生活几乎充满着茶,也把学茶融入生活中。我养成了三个习惯:

第一,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品一款茶,用不同的方式来泡,用不同的方式来品,去感受不同冲泡方式下茶所呈现的特点,去探索哪种冲泡方式最好哪些能泡出小惊喜,整个过程下来,就能把一款茶喝透喝明白了。

第二,喝喝别人泡的茶。自己泡出来的茶,往往呈现类似的风格。同样一款茶,喝喝别人泡出来的是怎样的,是怎样泡的,这个过程便是一一个极好的交流过程。

第三,听听别人怎么品评。可以说,同样款茶,会有一百样茶评。多听别人品评,是件有趣的事情。逸品茶友会经常会组织茶友们起品评,要么是线下的品茶会活动上茶友们且品且评,各抒已见:要么是某个阶段组织对某款茶的线上品评,友们名自泡品备自点评,即使是观点大致相同,风格也会迥异,有些茶评炒语连注。让入人眼前一亮,原来茶评还可以是这样的呀茶友们就是这样在听别人岛评中拓宽自己的品评思维和词汇的。

你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茶模式

笔者的学茶之路是走“先专后博、触类旁通”的模式。因为爱上普洱,在最初热情高涨学茶时,集中精力去涉猎和普洱有关的学习资料,去和普洱发烧友喝茶,去向行内人请教,去上茶山。一边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找答案,一边去泡品,去在实践中验证答案。这个过程概括起来,就是“遇到困惑——学习,破解——新的困惑——再学习,再破解”。而在学习、解惑的过程中,我也去总结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茶友们分享,用文章记录下来,写公众号推文,给报纸杂志写茶文。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分享——学习”的闭环模式,对普洱茶越来越熟悉,直到现在,基本上一饼茶拿过手都能喝明白。在学普洱的过程中,我也接触其他各种茶,也在学习。而当我将对普洱茶的泡品认知演化用于其他茶类时,也很快能够熟悉这一类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泡品各类茶的切换模式中,往往也能相互借鉴。所以,建议初学茶的茶友不要一下子去涉猎太多类茶,先把一样学好,自然能够触类旁通。

本文节选自《想学茶 怎么学》

作者丨逸品茶童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20年12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茶作良媒 这个七夕,你正驻守在爱情的哪个阶段?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毛茶价格下跌为哪般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