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它最令人着迷之处在于它的“岩韵”。
何为“岩韵”?
摄影/朵朵
历代茶人说“岩韵”
关于“岩韵”最具体、最精辟的表述当属清人梁章钜的说法,他高度概括为四个字:活、甘、清、香。
他说:“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
对此,“岩茶泰斗”姚月明给出的解释是:“活”是润滑、爽口有快感而无滞涩感,喉韵清冽;“甘”是回甘时间短而快,清爽甘润;“清”是清纯不杂、清快舒适;“香”是口含茶汤有芬芳馥郁之气冲鼻而出,饮后有齿颊留香之感。
摄影/右然
民国时期福建示范茶厂茶师林馥泉则给予了“岩韵”更精准的定位。他指出,岩茶是“臻山川精英秀气所终,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其味甘泽而气馥郁”。“岩骨花香”一语,今天仍是描述“岩韵”的最经典表达,是“骨”之味觉与“香”之嗅觉的组合体验。
姚月明进一步指出,“岩骨”,俗称“岩石味”,是一种味感特别醇而厚、能长留舌本(口腔)、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花香”则并不是像花茶那样,或以加花窨制而成的香,而是生长在武夷山的鲜茶在独有的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花香。不同品种有各种特有的品种香。
香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馥郁具幽兰之胜。他还认为,“岩韵与岩骨实际上是同义词,指滋味而言,是内质上更深一层的表述……茶汤滋味是与口腔甚至胃部直接产生影响的,它实际上包含了香气的一部分,不能完全分开。”
因此,“武夷岩茶首重‘岩韵’,味以活、甘、清、香为正,并十分讲究‘山骨’、‘喉韵’、‘咀底’、‘杯底香’等体感享受。”
正岩产区典型的坑涧地形,这种微域小气候环境是塑造“岩骨花香”之“岩韵”的关键
不难看出,无论是古代文人,还是近现代茶学家,对“岩韵”都倾注了许多情感与笔墨。而在民间,茶客们更是众说纷纭,既有“品种香”、“地土香”、“香味两绝”等“万金油” 式的说法,也有具体到用青苔味、豆浆味、粽叶味、石头味等类似的气味来形容,更有故弄玄虚者云:“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因此,“岩韵”给人的感觉是:虽可被清晰地感知,却似乎难以琢磨得透,费思量。
“岩骨花香”有科学依据
难道“岩韵”真的只是一种感官与精神体验交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表达吗?不,已经有研究者把它“请”进实验室了。
袁枚品武夷岩茶,自有一番工夫,他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那么,我们也先来嗅嗅香。
从鲜叶原料来看,各香气成分以醇类物质为主。据福建农林大学的检测,香气成分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吲哚、茉莉酮酸甲酯、橙花叔醇等等。
它们中的大多数构成了岩茶成品茶的主要香气成分,部分则通过加工产生新的香气物质,从而最终形成“锐则浓长,清则幽远”的香气特征。而品种不同,主要香气物质也不同。譬如,水仙以乙醇为主,肉桂以橙花叔醇为主。
在香气总量上,呈现出正岩〉半岩〉外山的趋势,并因品种而异。
茶圈流行这么一句话:“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肉桂的香气总量约是水仙的2倍,种类更丰富。据1989年姚月明对这两种毛茶作的生化成分对比分析,酯型儿茶素含量偏高有可能是导致肉桂滋味较之水仙欠醇厚的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肉桂中,有种叫作正辛酸的成分含量特别高,它是形成肉桂辛锐持久香气特质的关键。因此,这就可以解释为何肉桂香气“霸道辛辣”、水仙香气“沉稳内敛”了。
影响“岩韵”的微量金属元素还有镁、铁、铜、锌等。据武夷学院化学系的研究,岩茶中镁的含量最高,钙次之,然后依次是锰、铁、锌、铜。
其中,镁是激活谷氨酰胺合成酶、茶氨酸合成酶及谷氨酸脱氢酶的关键元素,并直接影响了饱和或不饱和脂肪族类的羟类、醛类、酮类及酸类等呈香物质的合成。可以说,“岩韵”的形成不能没有镁。
尽管这一系列的生化分析已能勾勒出“岩韵”的大致“轮廓”,但“岩韵”的本来面目还不甚清晰,还有许多香气、滋味成分还未被探明。
另外,气候、山场、茶树品种、制茶技艺、泡茶用水、水温、冲泡方式如何影响“岩韵”的表达,亦大有文章可作。或许,有朝一日,日新月异的茶业“黑科技”还会发明一种秒测“岩韵”的神器,只需往茶汤里轻轻一蘸,“嘀”的一声,各种大数据应声而出。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真有那么一天,“岩骨花香”品起来还会这么美吗?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