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改变世界的树叶

茶:一片改变世界的树叶

9阅读 2023-09-23 03:43 文化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传出好消息——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茶叶,为何能征服世人的味蕾?其承载着怎样的物种特性和文化魅力?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于9月2日至11月30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汇集国内外3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展品总数达555件(组),以中国茶文化为切入点,以鲜明的主题、宏大的规模,立体地展现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的中华茶文明,立体地展现中华文明以茶为媒,交融互鉴的发展历程。


“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一隅。王琎摄

一片并不普通的树叶

茶,就是一片树叶。

但它不是一片普通的树叶。

茶树叶子在经过采摘之后,制成了一种特别的饮品,流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之一,一点一滴地汇聚成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国人以独特的味觉择选着这些树叶,以无所不能的巧手塑造着饮茶的器皿,以对天地自然的虔敬之心培育出品茶的礼仪。这使茶超越了柴米油盐,成为一种具有美学意境的生命体验,体现了“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王玲《中国茶文化》,九州出版社,2020年),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物质到精神一套严谨的文化系统。

在中国,饮茶不叫饮茶,更不能叫喝茶,而叫品茶。《红楼梦》里,妙玉嘲讽贾宝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足见品茶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品位的象征。一壶,一杯,一盏,或煎,或煮,或泡,看上去比包子馅饼还要简单,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指向文学、美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甚至哲学的广阔领域。它看上去是内敛的,只关乎一个品茶者的口味、嗜好、习惯,但它与他人、社会从未脱节,比如一个人在黄河以北品茶,他手里的茶却可能是由福建人种植,由江西人运输,又由浙江人销售的。在一片片茶叶的背后,隐伏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一套精密的社会组织,一组完整的人际关系。有无数只看不见的手,都通过这一片片的茶叶,与品茶者建立起联系。一个品茶者,无论他多么热衷于独处,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何况对中国人来说,敬茶是最好的待客之道,一盏清茶,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构建起亲切温情的人伦关系,如涓涓细流,滋养万物,又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茶、水、器三位一体,曹雪芹的笔下被融合得天衣无缝。妙玉给贾母奉茶时,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六安茶是安徽出产的一种名贵绿茶,贾母连六安茶都不吃,老君眉的品级一定在六安茶之上,很可能是一种贡茶,有人分析可能是君山银针,不只因为君山银针名字里有一个“君”字,而且因为君山银针在清代就是贡茶。妙玉给贾母煮茶的水是“旧年蠲的雨水”,给宝钗、黛玉煮茶的水则不是旧年雨水,而是新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最讲究的还是茶具,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捧与贾母。”

“成窑”即成化窑,是景德镇官窑的一种,以青花与斗彩最负盛名。成化青花没有宣德青花的那种里斑,以色泽柔和、淡雅而著称;成化斗彩造型玲珑俊秀,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在光线透视下,胎身会显现出神奇的肉红色,露胎无釉的底足,呈黄褐色或暗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这是成化窑的独创。在今天,一只小小的成化鸡缸杯就已价值连城。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124亿港元成交。妙玉捧给贾母的这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已经“出手不凡”了,但给宝钗、黛玉的茶杯,年代更早,一件是“瓠瓟斝”,上面镌刻着两行小字,一行是“晋王恺珍玩”,另一行是“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表明这两件器物是晋代富豪王恺和北宋文豪苏东坡收藏珍玩过的,奉给宝钗;另一件是“点犀公式”,奉与黛玉;把“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其他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以后生产量越来越少,妙玉给众人所用的,应当是清初官窑烧制胎质极薄的甜白(填白)釉盖碗。


唐代白釉茶具。山西省长治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藏

茶文化的溢彩流光

茶是内敛的,芳香淡雅的茶水,与品茶者的情感、意念与精神相融合,滋润、调理,甚至重新创造一个人的内部世界。但它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须臾不曾中断——茶是植物,它首先属木;茶需要水,好茶,更需好水来成全,即历代茶书所谓“精名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茶离不开火,因为茶是要热饮的,煎茶、煮水都需要火;饮茶的器皿,更是不能缺少土和金,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战国时期青釉碗、晋代德清窑黑釉鸡头壶、唐代邢窑白釉碗,更不用说风姿绰约的宋代汝窑瓷器,都包含了土与火的结合。还有许多茶具,是以金(属)来制作的(“金”的概念与青铜器的产生有关,金属是“五行”中“金”的初始含义,后来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比如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素面金铫、素面长柄三足银铛,吕氏家族墓地出土的宋代带盖铁茶瓶、铜茶匙、铜渣斗等等。这些古老的茶具,都在“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得到了呈现。

最精美绝伦的金银茶具出自陕西法门寺地宫。1987年,考古工作队在清理法门寺佛塔时发现了地宫,打开了这座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不仅发现了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的四枚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还出土了120多件(组)金银茶具,其中就包括了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有茶笼、茶碾轴、茶碾子、茶罗子、茶炉、茶匙、茶盆、茶碗、茶托等。“茶·世界——茶文化特展”上展出这些精美器物,重现了9世纪中国茶文化的溢彩流光。


西汉茶叶遗存。汉景帝阳陵博物馆藏

全世界传播最广的植物之一

如今,世界上引种茶树的国家已多达60多个,在地球上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的广袤区间,遍植着各种茶树,使茶成为全世界传播最广的植物之一。饮茶,不再是少数人的奢侈;茶文化,也不只为中国所独有。在日本,形成了颇具唯美风格的“茶道”,把饮茶的仪式感演绎得滴水不漏,形成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千家”,即三大流派,还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流派。饮茶文化是自隋代开始从中国传至日本的,第一片茶叶抵达日本的年份准确可考,那一年是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二百多年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天台宗开创者最澄返回,不仅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也带回了茶树的种子,成为日本植茶技术的第一位开拓者。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再现了唐代宫廷茶文化的璀璨辉煌,而今天日本“茶道”所用茶具与之完全吻合,证明了日本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支脉。

日本流行的抹茶,让许多中国游客心醉神迷。以抹茶制作的食品,更是赢得无数的拥趸。这个食品名录,可以包含咖啡、蛋糕、巧克力、冰淇淋、布丁、果冻、糖果、月饼、饼干、面条、面包等等,构成了一个漫长的产业链,把日本人的商业才能发挥到了极致。殊不知早在魏晋时期,中国就有了抹茶,当时称作“末茶”。还有一种说法,把末茶的源流推至五千多年前——当年“神农尝百草,目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荼”就是“茶”,神农尝百草时中毒,就是以荼(茶)为解药,具体吃法是将茶叶嚼烂吞入腹中,所以他不仅被中国人视为农业的始祖,也是“抹茶创始人”。到了晋代,末茶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日常饮品。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对末茶的饮茶方法有如下描述:把团茶击成小块,再碾成细末,筛出茶末,取两钱末放入烫好的茶盏,注入沸水,泛起汤花品尝色、香、味,佳者为上。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释》中说,古者茶必有点,其硙茶(末茶)为撮泡茶,必择一二佳果点心,谓之点心,谓之点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的铜渣斗和茶叶遗存。王琎摄

西晋王浮在《神异记》记载,早在东汉永嘉年间,一个名叫虞洪的余姚人进入深山,遇到了神仙丹丘子,指给他一棵大茶树,这是对大茶树的较早的记载。陆羽《茶经》中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陕川有两人合抱者,代而掇之。”证明在陆羽生活的唐代,就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河北晋县、山西浮山县以及山东胶济铁路附近都发现了大茶树。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云南勐海发现了许多大茶树,最高的达到32米,接近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高度(35米)。在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等地也先后发现大茶树,结合地质变迁考古论证,锁定了茶的原产地,就在中国西南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之间。

中国茶自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开始向东西南北四方传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茶文化北传的路线发端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把首都从草原搬到中原洛阳,使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实现文化接轨,北魏政权也成为5世纪南北方物质交流的重要桥梁,来自中国南方的茶就通过南朝与北朝间“互市”这座“桥”抵达北方草原大漠,到唐、五代时,新崛起的契丹民族又将中原茶叶和茶文化大量引入北方草原,并传向更遥远的俄罗斯,于是,一条绵延了两万公里的贸易通道——“茶叶之路”,从中国武夷山的下梅村,向北穿越中国的河流、群山、戈壁、沙漠,进入蒙古高原,直抵俄国边境小镇恰克图,然后继续向北,又向西贯穿了广袤的俄罗斯腹地,到达莫斯科和波罗的海岸边的圣彼得堡。契丹王朝(辽)灭亡后,耶律大石率领他的部落西行,建立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南达阿姆河、北抵叶尼塞河上游的“西辽”政权,称霸中亚地区94年之后被大蒙古国所灭,来自中国南方的茶叶,很有可能跟着契丹人的车轮来到中亚地区,并经由丝绸之路北路进入欧洲。向东,由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和僧侣带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向西、向西南传入西藏,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形成了以茶、奶和酥油为主要原料的奶茶。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从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上,我们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面。这一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唐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护送下,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带来了金质释迦佛等身像,至今仍保存在拉萨大昭寺。在文成公主带来的丰厚嫁妆中,还包含成串的茶糕。


1723年珐琅彩描金人物图壶。英国维托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

除了向西南发展,孕育出一条穿行于西藏、四川、云南雪山峡谷之间的茶马古道,茶叶之路向北,还经河西走廊传入蒙古高原,经由帕米尔高原向西,经由陆上丝绸之路南路走向伊斯兰世界,比如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又跨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传入斯拉夫国家,最终抵达西欧,风靡英伦三岛,导致英国白银大量出超,为了平衡贸易逆差,英国选择了大量种植鸦片,通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倾销,以求代替白银换取中国茶叶,以达到贸易平衡,因在中国(清朝政府)受到反对,于是在1840年引发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鸦片战争,几乎与此同时,茶叶又通过英国传到美洲。

在南方,主要在宋元时期,中国茶叶借助海上丝绸之路“顺风相送”,传到东南亚和南亚。传到印度时,已经到了18世纪80年代以后,也就是中国清朝的乾隆四十五年以后。这些来自中国的树叶,竟然绕过大半个地球,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选自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祝勇),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来源: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沿溪山 六十余载匠心专注,只为做一杯好茶

下一页:速览!茶行业年度数据出炉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