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 “新茶经”——安化黑茶调研记

念好 “新茶经”——安化黑茶调研记

8阅读 2024-01-06 06:51 文化

盘山而上,穿云而行,云雾缭绕间的茶山孕育了独特的安化黑茶。源起于古梅山文化,滋养于山水环抱间,生于冰碛岩上,如今的安化正以新面貌妆点着“老”样子,泰然地以文旅特色茶镇的新面貌作出“忙里偷闲,喝杯茶去”的最佳诠释。

古茶树新茶人

黑茶,中国六大茶叶品类中的“后发酵茶”,由于微生物生机勃勃的活性,被称为“有生命的茶叶”。悠悠资江,团雾轻轻氤氲于山水间,“山有千峰都绕水,茶无一叶不腾云。”安化位于世界公认的优质茶树生长的神秘纬度带,这里的茶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山水互相环抱,山体峰峦叠嶂、溪流密布,常年云雾缭绕,形成小而美的自然格局。

最具独特之处,属世界稀有却在安化常见的冰碛岩。《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安化的冰碛岩是6亿年前地球历经极热极寒的极端气象后遗留的罕见岩石,堪称世界地质奇观,检测鉴定出其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其中硒、锌含量丰富。广袤的冰碛岩,让安化茶树从出生开始就非同凡响。

图为冰碛岩

安化现有茶园三十多万亩,小片分布于山地,茶中有林,林中有茶。顺着盘山路一直上行,穿过一段狭窄的公路,来到高马二溪村。湖南高甲溪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谌贵祥说,在层峦叠嶂、溪涧纵横的山谷间,是最古老的高山茶生长的地方,这里素有“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的美誉。高马二溪的茶更是黑茶“皇冠上的明珠”,古时曾是皇家茶园。

谌贵祥为“高甲溪”茶印第八代传人,他正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动漫设计、抖音直播、休闲茶游等方式,带领这一古老的茶类适应现代市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2011年的时候,我们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了全国的‘一村一品’村与特色产业‘亿元’村,茶叶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高马二溪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谌志成说。

古技艺新传承

“80后”周六与他的兄弟一起,创建山有德茶业,他们正以更加年轻化的视角,坚持传统老茶品牌的“新玩法”,强调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坚持,同时积极创新,其品牌设计更积极迎合现代年轻人市场,在坚持安化黑茶品质的同时追求引领黑茶走出大山的新思路。

“俗话说:‘酒要勾兑,茶要拼配。’安化黑茶的一大核心技术就是拼配,一是老原料与新原料的拼配,二是阳面山与阴面山的原料拼配,三是不同等级的茶的拼配,拼配的比例是茶人的学问。”安化县茶业协会会长蒋跃登说。

“七星灶,是安化黑茶的灵魂。毛茶干燥全靠七星灶松柴明火烘焙,蔓延上升的温度,将松柴的馥郁融入毛茶的躯体,实现松香入骨。”周六说。这项技术使安化黑茶在众多茶类中独树一帜,是安化黑茶品质形成的核心技术。

图为山有德茶业茶厂内七星灶

安化黑茶沉淀百年的独特工艺——“千两茶”传统加工技艺,2022年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为千两茶

古遗迹新风貌

建于1939年的安化的白沙溪茶厂被评为安化天尖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保护单位,这里被视作我国紧压茶的发祥地、湖南边销茶的摇篮。

1902年的百年木仓,至今在中茶安化第一茶厂完好保存着,它见证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茶业的发展,谱写了安化黑茶转化升华的新篇章。百年木仓是目前国内用于茶叶生产环节最为大型、保存完整且百余年持续不间断使用的木质仓库。中茶以其独创的“一仓两藏”工艺造就独特的“陈醇浓酽,木仓菌香”品质。

图为中茶安化第一茶厂

恍然间,曾经“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中繁荣的古安化,不负黑茶千载名,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的茶旅小镇,诠释了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茶经”。

蒋跃登表示,如今安化将黑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等相关产业统筹协调融合发展,开发了很多以茶为媒的旅游景点和产品。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与投资茶旅小镇建设,从黑茶博物馆,到围绕黑茶文化的舞台大剧——《天下茶道》,以及当地利用自然美景与历史遗迹打造的茶乡花海、梅花寨、梅山生态园等,多形式助力“神韵安化”文旅品牌塑造与茶文化传承。

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作为神秘古老的梅山文化腹地、“万里茶道”的必经地,安化黑茶有太多文化历史积淀。湖南城市学院梅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安化县梅山文化研究会顾问李翔指出,“‘傩茶’就是安化黑茶。从当地手抄本的记载看,用傩茶治病至少有千年历史,针对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傩茶”,形成梅山独具特色的傩茶水文化。这是梅山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独特基因,是黑茶茶艺、茶道本土特色的体现。”

“《本草纲目拾遗》中,把安化黑茶列为中药,有止泻之利的功效。现在安化还遗留下很多以茶治病的习惯。”湖南省益阳市名中医、安化国医馆馆长王卫国说,利用茶叶和中药材原料研发生产荷香茯砖、八方古脉通茯茶、黄精茶等,都是探索黑茶的新功用。

目前,更多的黑茶打开方式正在安化被发现,丰富的历史遗迹有待更多游客探寻。在古代与现代、文化与历史结合中,安化黑茶的文旅产业正蓬勃发展。(参与调研:吕昂、袁波、范超)

来源:新华社北京(记者陶俊洁、马悦然、王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阳西东水村做强“一村一品” 塑优广东名茶品牌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事实证明“无形的手”根本靠不住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