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漂洋过海的那批铁饼

1988年, 漂洋过海的那批铁饼

20阅读 2024-04-14 03:12 文化

铁饼是下关茶厂的特色产品,即使到现在生产铁饼的茶厂依然凤毛麟角。但铁饼不是下关茶厂的主流产品,在1988年之前,并没有作为主要出口产品大规模地生产过,五六十年代的实物有样品保留,但市场上难觅踪迹。70年代后有过一些生产,但是量也不大。

在计划经济时期,云南的几大国有茶厂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生产任务。勐海茶厂是以生产饼茶为主,昆明茶厂以生产砖茶为主,下关茶厂以生产沱茶、边销砖茶为主,而散茶则每个厂都有生产。在省公司的统一安排下,每家茶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生产着传统的茶叶产品。

铁饼记忆

尽管下关茶厂的看家本领是生产沱茶,但是在历史上,下关茶厂也生产过饼茶,而且是独特的“铁饼”。与勐海茶厂传统的饼茶相比,下关茶厂生产饼茶是用金属模具直接压制,没有用布袋辅助成型,压制紧结、饼形圆实、线条硬朗,背面有因模具上的蒸汽孔而形成的乳钉。因为其坚硬紧实,俗称“铁饼”,这种形制的茶历史上称 “圆茶”或“七子圆茶”。

关于下关茶厂从何时开始生产铁饼一事,坊间争议不断。下关茶厂是一个传承有序,从未间断生产的茶企,下关茶厂的实物档案库保存着从建厂以来几乎所有生产过的产品样本,这也为后人研究普洱茶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我曾经在下关沱茶博物馆,看到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及以后不同时期生产的铁饼,不仅有357克的标准铁饼,还有125克的小铁饼。铁饼因为压制紧结,能够很好地保留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即使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雕刻,饼形依然完好如初,显示出硬朗、坚实的风骨。

而事实上,铁饼在诞生之初,并不是冲着要存放半个世纪去的。我曾经疑惑过,把茶压得这么紧实,不仅撬茶不方便,还会影响转化速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明?后来采访了下关的一些老茶人后了解到:历史上由于运输的不便,都是用,马帮驮运,云南的茶叶不能以条状茶散装运输,否则,还没走多远就全碎了,将茶叶紧压成型后既便于运输又不易破碎。历史上并没有“转化速度”“越陈越香”等概念,下关茶厂压制饼茶是按历史传承的金属模具工艺压制,相比勐海茶厂的饼茶蒸压法,铁饼的压制方法更能够提升生产效率。

铁饼是下关茶厂的特色产品,即使到现在生产铁饼的茶厂依然凤毛麟角。但铁饼不是下关茶厂的主流产品,在1988年之前,并没有作为主要出口产品大规模地生产过,五六十年代的实物有样品保留,但市场上难觅踪迹。70年代后有过一些生产,但是量也不大。原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部经理昌金强先生说起自己1977年进入茶叶公司,管理仓库的时候就见过下关的铁饼,只是量比较少。

“出口铁饼,我只经手过一次”

昌金强说起自己经手的那批铁饼的出口是在1988年,在此之前,省茶叶公司几乎没有给下关茶厂下过数量较大的饼茶生产计划。1987年,云南省外贸系统在香港成立了云港公司,下设了云港茶叶公司。

两年以后,昌金强想着应该差不多可以出仓了,他满怀期待地试了一下茶,却失望地发现变化微乎其微。没办法,也不能这样长期压着货啊,1990年,8663铁饼发到香港,由云港茶叶公司的陈宝航接了货,陈宝航拿着也头疼,他到处去推销,都没人要,因为压得太紧了,而且这也是下关的饼茶第一次大批量在香港出现,茶根本卖不出去。后来没办法,陈宝航就亏本把这批铁饼卖给了一个叫黄建国的人,黄建国只是个掮客,据说他后来还是找了个买家卖掉了。

至此之后,昌金强再也没有向下关茶厂下过铁饼的生产计划了。直到1996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内销市场逐渐放开,下关茶厂才开始生产一部分铁饼供内销市场。所以,我们目前能够在市面上找到一些有一定年份的下关茶厂生产的且有一定量的铁饼(齐边七子饼茶),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段时期的了。

1988年在新加坡,昌金强与云港茶叶公司的各业务公司经理在避雨。

昌金强给我们展示了一片1988年的8663铁饼,这批铁饼外形确实与我们常见的铁饼不一样,首先是压得特别紧而且薄,并不是直直的齐边,茶饼正面和边缘都有 一定的弧度,背面是圆润的乳钉,这片整整30岁的茶,虽然包装棉纸已经破烂不堪了,但是茶饼却依然完好如初,就像一个冻龄美女,完全看不出岁月的痕迹。上秤一称,只有333克了,也许只有这个重量的减轻才能证明它确实已经走过30年的岁月沧桑了。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茶友认可铁饼的好处了,因为它能够长久地保存茶叶最本真的滋味。

追踪88铁饼去向

这批88铁饼究竟去向何处呢?昌金强再次见到它们是在2004年的昆明,那一年有个台湾姓廖的茶人在昆明的民族村附近开了一家“大友普洱茶博物馆”,陈列了各种普洱老茶,在当年也是红极一时的地方。有一次,昌金强应邀去参观,走进博物馆,他一眼就认出了那批曾经让他伤透脑筋的铁饼,那样独特的饼形,想造假都很难。昌金强和他聊起这批88铁饼的来龙去脉,才了解它到了香港后的命运。

1990年在香港,昌金强与云港茶叶公司陈宝航经理合影。

时间回到1997年,这一年是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重要日子,海外传闻香港将掀起移民潮,台湾一些茶商嗅到了捡漏的机会,他们断言香港的茶庄、茶楼老板要移民,肯定会甩卖库存的老茶。廖先生的父亲是个台湾的老茶人,他让儿子去香港捡漏,找些老茶来。廖先生带着1000万港币到香港去找老茶,却找不到多少成批量的老茶。最后他找到了这批1988年的铁饼,全部买下,暂时存在香港。

到了21世纪初,普洱茶在大陆开始热起来,廖先生就来到昆明,建了“大友普洱茶博物馆”,这在当时也算是个稀罕事,媒体蜂拥而至,廖先生顺势就红了一把,甚至还被媒体炒作成了“普洱茶判官”。这批铁饼就在那个时候被他从香港回流到了内地,廖先生从昌金强处了解到了这批铁饼的故事后,特意撰文发到昆明的几家报社刊登,又乘势好好炒作了一把,88铁饼一度成为大友普洱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7年昌金强拜访原下关茶厂厂长冯炎培老先生。

2006年初,在昆明翠湖宾馆老楼的四楼开了一家“在水一方”茶楼。在那个年代,昆明有档次茶楼还不多,再加上老板娘的社会关系好,又有很多从省茶叶公司收购的经典老茶,所以“在水一方”茶楼开起来后,生意特别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廖先生就找到老板娘合作,每周六在茶楼搞一次拍卖,拍的就是这批铁饼,在当时,一筒就能拍出42万,一片6万元,谁曾想这批原本滞销的铁饼,在合适的机缘之下,就能飞上枝头变凤凰,卖出天价,这就是普洱茶带来的创富神话。

据说,后来廖先生还在全国各地搞普洱茶拍卖,主要拍的也是这批茶,“88铁饼”应该就是在这个时期慢慢流入市场,流向各地的茶友、收藏家手中。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19年1月刊

文|莫非

图|段兆顺 李一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中国茯茶选湘益邀您鉴赏中国茯茶 世界非遗纪念茶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事实证明“无形的手”根本靠不住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