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俊林的鉴茶经验: 以“厚”鉴茶

太俊林的鉴茶经验: 以“厚”鉴茶

1阅读 2024-06-07 01:39 文化

“你家今年布朗茶区的春茶怎么苦涩味那么重?我昨天喝的也是这个片区的春茶,入口就是柔、甜、香,你家的茶要么不是百年古树茶,要么就是工艺有问题……”,我猜,你应该和我一样,在喝普洱茶的过程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茶客。只对名山古树感兴趣,强调产区、树龄,认为柔、甜、香的普洱生茶才是品质上佳的好茶。

随着这样的消费者越来越多,普洱茶制作生产本来由审评指导制茶,慢慢变成了进货的茶商指导制茶,“我要的新毛茶香一点、我要的新毛茶没那么苦涩、我要的新毛茶汤色橙亮……”。

部分外省茶商为满足客户需求,把绿茶、乌龙茶、黄茶的加工工艺教给茶农,摇青、长炒青、闷黄、渥红、烘干提香等等。任意植入其他茶类加工工艺制作普洱茶的现象,在茶山早已屡见不鲜。早些年就有从业很久的茶商、茶人、茶专家站出来发声,指出使用其他工艺制作出的云南大叶种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普洱茶,因为茶中的内含物质已经转化,丧失了大部分越陈越香的基础,即便后期仓储环境再好,也无法实现普洱茶最核心的价值。

当然,作为行业媒体,我们需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这样的制作工艺让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很好喝,满足了喜欢喝新生茶,追求“柔、甜、香、淡”的消费群体,这些茶在最佳适饮期内消费喝掉,有利于整个云茶产业良性发展。

但此工艺的普洱茶是否适合长期存放?是不是可能有越陈越“不香”,越存越淡薄的隐患?是否会伤害到存茶投资,或者存个十年、八年再饮用的消费群体?因此,通过品鉴来辨别哪些普洱茶适合当下即饮,哪些适合长期存放就尤为重要。

2019年3月初,太俊林陪朋友到热门茶区走了一圈,沿路试了很多种普洱生茶,但符合他个人标准的茶叶仅有两三款。作为一位从业多年,对普洱茶试制、拼配、仓储有着丰富经验的茶商,聊这个话题再适合不过。

话匣子刚打开,太俊林就很严谨地说:“我们今天谈论的观点,是我从业多年的经验,我很乐于把这些经验分享给茶商和读者,当然这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和做法。并不表示这就是一定正确或者其他人就不正确。”

以“红汤”为目标

由于工作关系,太俊林早年接触的大多是粤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茶商,这些地区喝茶一定要喝“红汤”,也就是经过发酵的茶。深受影响的他一直以来做茶都以“越陈越香”为目标。

但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越“放”越好喝。早些年太俊林就收了一些不同工艺制作的普洱茶,放了五年、八年、十年后开汤,滋味一年不如一年,根本不具备越陈越香的特性和存放价值。

“这一圈茶山走下来,我发现很多环节都和我们以前传统选茶、做茶不同,喝到的毛茶很难符合我个人选茶标准。以我选茶、做茶、存茶的经验来谈,现在容易入口好喝的茶,并不代表存放了十年、二十年后依然还能好喝。”他严肃地说。太俊林本着做好茶、存好茶的原则选茶、制茶,他要做的普洱茶不仅仅是现在喝,更要保证存放十年、二十年以后成为有滋有味,好喝的老茶。

“怎样判断一款茶是否具备越陈越香的特性呢?”我问。“优质的原料、正确的工艺、良好的仓储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前提。

要保证今后存放下来有价值的普洱生茶:

第一,茶底要‘厚’;

第二,要存放得当。”太俊林回答道。

厚不等于浓烈

“任何一款茶,必须在新毛茶阶段,茶叶原料就具备‘厚’的特点,才有存放价值”。太俊林强调茶叶的“厚”和“浓烈”是两个概念,滋味浓烈不等于厚。茶叶浓烈的滋味除了茶青本身的原因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工工艺做出来。比如,绿茶,用提高杀青温度,加强揉捻让其香味和滋味在第一、二泡茶中充分释出;红茶,通过足够的破碎工序,便能达到“浓、强、鲜”的滋味。

如何品鉴出“厚”

通过加工工艺,一般茶都可以达到浓烈的口感,但是“厚”就不一样。太俊林分享了他如何判断一款普洱茶是否“厚”的方法。“我所说的茶‘厚’,是按照香港老茶人的审评方法得出的结论。一只200ml的盖碗,投一钱茶(约3.75克),泡5分钟为‘一个水’,下一个5分钟为‘两个水’,以此类推。看茶叶到第几个水之后出现‘水味’,如果‘水味’出现得越早,就证明茶越薄。假如一款茶泡了‘三个水’,在第‘四个水’‘五个水’之后,还喝不出‘水味’,说明这款茶符合‘厚’的标准。”

“厚”是放茶的基本条件

“‘厚’和茶叶的内含物质有关系,香港老茶人的评审方法是让茶叶充分吸水后释出,很多茶叶第一、二个水以后就会出现‘水味’。工艺正确的云南古树茶泡到四五个水之后茶汤基本没有什么颜色了,但还喝不出‘水味’。还有我们喝的号级茶、印级茶等这些老茶,泡到最后茶汤基本都没什么颜色,但还能喝到甜味,没有水味,这就是水‘厚’。”太俊林总结到。达到以上标准的茶叶他会选择入库,这样普洱茶在后期存放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如今,天价山头茶比比皆是,名山古树茶的价格也居高不下,假如消费者花了很多钱却买到一款茶质不够厚的普洱茶,虽然找了一个很好的仓库存放,但十多年后茶叶变成白水一杯,岂不是白花了钱,还辜负了时间与期待。

滋味代表茶的风味

太俊林认为,茶汤的滋味只是代表一款普洱茶的风味,有的苦、有的甜、有的涩、有的香等,这些仅仅只是风味标准,和茶叶的厚没有关系。比如,老班章茶苦涩,易武茶柔甜,冰岛茶甜香,景迈茶蜜香,这些独特风味并不能和茶叶的“厚”度画等号,混为一谈。老班章、易武、冰岛、景迈茶区等的新毛茶阶段的独特风味,只代表今后存成老茶后会具有不同的风味,但要满足“厚”这个基本的条件,才有机会成为今后好的老茶。

搞清楚厚和风味的区别后,再聊制作就更容易理解。

很多茶商为了追求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把乌龙茶、黄茶、红茶等制作工艺教给云南茶农,比如:拖延萎凋时间,摇青、渥黄、渥红等,这些做法都掩盖在初制过程中。如果纯粹为了普洱生茶在新茶阶段好喝,这些茶在适饮期内被饮用消耗,使用这样的制作方法都没有问题。“很多新茶阶段很好喝的普洱生茶,茶叶的厚度往往会降低。”太俊林很认真地说。

关于制茶

“很多人觉得只要是手工杀青,就是正确的普洱茶工艺,其实手工杀青十分考验制茶师傅对火候、温度的掌握,和摊放时间的掌握。”太俊林认为普洱茶杀青,叶面温度不宜过高,揉捻也要力度适中不能重揉捻。

根据多年上山收茶的经验和观察,太俊林发现最早开始,老百姓做普洱茶比较粗放,茶叶采摘后在锅里炒制,茶叶炒软到稍稍不易折断的程度,便揉成条。没有要杀透杀匀,揉捻充分等这些现代概念。“过去易武的制茶方法就是低温、短炒,揉泡条。现在市场很多人在追的‘99易昌号’中期茶的原料,就是这样做出来的。”太俊林说。

认同这样的制茶、选茶方式,与太俊林早年接触的香港老茶商有关。过去,香港茶商不来云南,不上茶山,更不亲手制作茶叶。熟悉普洱茶制作工艺的太俊林从香港老茶商选用的茶叶中,分析并判断出茶叶制作工艺。现在新工艺制作出的普洱茶,香港老茶人几乎不会选用,因为这样工艺的茶叶后期转化是个大问题,他们通常都会选自己熟悉,有把握五年、十年后能转化到预期的茶叶。

经过时间这位严苛的“老师”检验之后,当年出自太俊林之手的很多普洱茶,现如今不少已成为中期普洱茶里的标杆,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通过实践见真章”吧!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文| 小妖楠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4新疆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将于7月12日震撼启幕!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事实证明“无形的手”根本靠不住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