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与蒙顶山茶(上)

“唐宋八大家”与蒙顶山茶(上)

6阅读 2019-01-23 06:40 文化


唐宋时期,众多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歌颂茶,其中“唐宋八大家”最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唐宋八大家”是指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他们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自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山茶延续1169年都是贡茶,可谓独一无二,文人墨客更是对其情有独钟,爱不释手,留下不少茶诗佳作。“唐宋八大家”均写过茶诗,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在韩愈、柳宗元、曾巩“三大家”的茶诗中,没有发现蒙顶山茶的踪迹,而其他“五大家”均与蒙顶山茶有交集,他们或到过蒙顶山品过蒙顶山茶,或在其诗文中写蒙顶山茶,对传播蒙顶山茶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一、 欧阳修与蒙顶山茶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累赠太师、楚国公。由于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韩愈。“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五人均出自其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而名扬天下。 宋代名相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曾得到过他的激赏和推荐。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他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六一诗话》《毛诗本义》《新五代史》《归田录》等传世。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

欧阳修是名副其实的“醉翁”,同时也是造诣精深的“茶人”,茶在其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心灵的调适剂和诗歌创作的题材。酒之浓烈张扬与茶之平淡冷静,体现着他不同时期、不同处境的身心状况与精神面貌,早年爱酒过茶到晚年转而向茶,流露出他独特的处世心态与人生风度。

欧阳修与同时代的范仲淹、蔡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名人一样,都是品茶高手。宋代茶风盛行,达官贵人、文人雅士无不讲究品茶之道,欧阳修也不例外。他精通茶道,留下了很多咏茶的诗文,还为蔡襄的《茶录》作了后序;在那开了宋代笔记文创作先声的二卷《归田录》里,也有数则谈到茶事;并有专门论说煎茶用水的《大明水记》,实在难得。在茶事上,欧阳修主张政府少收税,降低茶价,让更多的国人喝得起茶,甚至很早就提出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

欧阳修一生,仕途前后四十一年,其中在朝二十一年,贬谪外放十二次,凡十八年,仕途可谓屡起屡仆,但他操守始终如一,就像好茶的品格一样,没有动摇,以其完美的人格与品德操守,备受当时及后人的景仰与推崇。晚年他作诗自述,借咏茶感叹世路之崎岖,透露出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被贬为滁州太守,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调任扬州,担任“起居舍人知制诰知扬州军事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使”,简称扬州知州。在扬州一年的时间里,欧阳修兢兢业业主政牧民,普施教化,使扬州出现了政通人和的气象,同时也度过了一段平静安然、充实美好的时光。

在此期间,欧阳修写下《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提及贡茶,本身主要咏赞的是扬州茶,但开篇便提到了蒙顶山茶,可见蒙顶山茶的影响力。当时蒙顶山茶已饮誉天下,成为皇家重要的贡茶。诗云:“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中州地暖萌芽早,入贡宜先百物新。忆昔尝修守臣职,先春自探两旗开。谁知白首来辞禁,得与金銮赐一杯。”

时会堂,指的是造贡茶的场所。由此诗可知扬州也曾采造过贡茶,欧阳修担任扬州知府时还亲自去察看过春茶的萌发情况。关于扬州产茶,陆羽《茶经》中未有提及。五代蜀毛文锡《茶谱》中才有记载:“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枕蜀冈,其茶甘香,味如蒙顶焉。”欧阳修的这首诗可能是扬州茶入贡的最初记载。茶要新,茶贵新,这是当时士大夫乃至朝廷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是茶的产量不高,物以稀为贵。 

从中可见茶媒在君臣关系上的重要作用,欧阳修在这首诗里说的是茶,其实也是在向皇帝表忠心。欧阳修还在其主修的《新唐书》中说:“雅州芦山郡……上贡有麸金,茶,石昌蒲,落雁木”。当时蒙山属芦山郡茶,即指今天的蒙顶山茶。


二、苏洵与蒙顶山茶

苏洵(1009年—1066年),是苏轼、苏辙的父亲,人称“三苏”,有“一门三学士”之誉。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据《宋史·苏洵传》载,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于是焚所常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晚年虽已绝意于功名,但为了不使两个儿子“复为湮沦弃置之人”,遂于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携文数篇,带着两个儿子从家乡眉州(今四川眉山市)出发,前往毗邻的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拜谒了时任太守雷简夫。时年,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宋史》记述:雷简夫博学多才,特别善于为人处事,久处官场,认识的上方官吏、文人颇多,与同时代的欧阳修、司马光、梅尧臣、韩琦、王安石等宋代名士情谊深厚。

当时,雷简夫读了苏洵所呈宏文后,大为奇之,于是向自己的顶头上司、时镇守益州的户部侍郎张方平推荐,被任为郡之学官。而雷简夫认为苏洵有治理天下的雄略大才,以区区学官任之,颇有小用之嫌,遂复上书张方平,称其“《洪范论》有王佐才,《史论》有良史才”,督促其再向朝廷推荐。未果,雷简夫又修书给当时的文坛领袖、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欧阳修,与《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共御西夏、后来位居丞相的韩琦等大力推荐。在此期间,“三苏父子”客居雅安多日,可谓是入乡随俗,对雅安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作了详细了解,并终日与蒙顶山茶为伍,为今后写下诸多与雅安和蒙顶山茶相关的诗文积累了情感。在雷简夫的鼎力推荐下,同年三月,“三苏父子”离乡入京,拜谒了欧阳修和韩琦。二人“见其文善之”,于是向朝廷大力举荐,“三苏父子”声名才开始初显于世。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苏洵之妻程氏病故,“三苏父子”返家赴丧,但朝廷是否起用他们,仍意欲未决。诚恐朝廷擢才不力的雷简夫竟亲自进京拜谒朝廷重臣,多方举荐,四处呼吁。十一月,“三苏父子”再次入京,次年苏轼、苏辙参加了秘阁制科考试,名列金榜,名震京师。但当时由于苏轼兄弟二人抨击时政言辞过于激烈,朝廷几欲不用,雷简夫又托好友司马光为之力争,始得其脱免弃置之危。直到嘉祐六年(1061年),朝廷才任命苏洵(时年52岁)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干部),编纂礼书,可谓大器晚成,后做过试秘书省校书郎等幕职,直到宋神宗去世前不久才委任绩溪(今属安徽)县令。同期,苏轼被任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被任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此时,苏轼俩兄弟才真正步入仕途,才居其位,可谓少年得志。自雷简夫始荐“三苏父子”到苏轼两兄弟担任一官半职,历时六年有余,时间之久,波折之多,而雷简夫推荐不休,足见其荐才之心切,实属难得。而“三苏父子”也不负众望,日后成为北宋文坛上的三颗巨星,在诗词文赋诸方面均有极高的成就,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革新的主将。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6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本图文来源 文 陈开义 图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上一页:“祁承佰年”新款上市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一夜之间风云突变 毛茶价格下跌为哪般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