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正山小种红茶和福建工夫茶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为何正山小种红茶和福建工夫茶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3阅读 2022-12-01 05:45 行业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重磅消息,令所有爱茶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彻夜难眠。这不仅是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此次“申遗”成功的项目中包含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2014年)、福建安溪铁观音文化系统(2022年)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可见,福建是当之无愧、数一数二的中国产茶大省、强省。在振奋之余,我们也不禁深感疑惑:作为“世界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中国工夫茶之源的福建工夫茶艺,为何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正山小种:世界红茶鼻祖

“我觉得我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其名作《唐璜》中热情讴歌道。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在诗中也是饱含深情。

这种有着迷人的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且富有神秘感的东方饮料,正是产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

闽赣交界的桐木关(梁天雄 摄)

武夷山作为福建茶叶及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见诸记载的茶史有1000多年。唐时,属建州。陆羽在《茶经》写道:“茶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宋代,包括武夷山在内的闽北地区,更是被列为北苑贡茶。范仲淹诗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元代时,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第四曲一带设御茶园。明清时,武夷茶亦是作为贡茶,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武夷茶赋诗。

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正山小种红茶,更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茶之一。1610年,它就被“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运往欧洲,并从此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

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大量武夷茶运往欧洲各地(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

正山小种最早在欧洲被称为“Bohea”,即“武夷”的谐音。在英国《茶叶字典》中关于“武夷”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18世纪,此名也用于茶叶饮料,发音为“BO-HEE”,并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也是英国皇室的奢侈品。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于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Black Tea”。

桐木关的茶园,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梁天雄 摄)

在青楼里萎凋的青叶,这是成就正山小种“松烟香,桂圆味”的关键工序之一(梁天雄 摄)

1662年,在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婚礼上,她的嫁妆里有221磅来自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和竟然中国景德镇青花瓷茶具。

1662年,第一个把饮茶习俗带入英国皇室的“饮茶皇后”凯瑟琳·布拉甘扎

这个“饮茶皇后”把饮茶带入英国皇室后,迅速掀起了饮茶风尚,后来渐渐演变成英国特有的下午茶文化。不久前辞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前最喜欢的4款中国红茶中,就有正山小种。

英国贵族在花园里享受阳光和下午茶

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流淌在茶炊里,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日子。

当喝武夷茶成为欧洲大陆的流行风尚时,财富与征服,奴役与反抗,战争与和平,也在全球轮番上演。

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于成熟后,如同接力棒,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祁门工夫、坦洋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红茶相继应运而生。

上世纪80~90年代时,红茶虽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

首泡金骏眉的制作者梁骏德(梁天雄 摄)

2005年,脱胎创新于正山小种的金骏眉,作为中国红茶的新秀,又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乌龙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绿改红”“乌改红”的“运动”,“祖国茶山一片红”。

正山小种红茶

福建工夫茶艺:中国茶艺的代表

此次“申遗”成功的项目,除了传统制茶技艺,还有相关习俗。譬如,潮州工夫茶艺、白族的“三道茶”。

早在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已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殊不知,工夫茶艺真正的源头却是在福建。

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工夫茶》云:“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周昂 摄)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祖籍福建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对工夫茶有着相当精辟的见解:“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与福建一衣带水的台湾,多是来自漳、泉、潮三地的移民,喝工夫茶的嗜好基本相似。

潮汕工夫茶艺中特有的“滚杯”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此外,闽南潮汕虽分属闽粤两省,但地缘相近,且有很大一部分潮汕人的祖籍在福建,因而两地在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上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与福建工夫茶一脉相承的潮州工夫茶便是最好的证明。

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但在过去至少清中期以前,这一带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本地人饮用,故地方文献中多见“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之语。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

在福建,“茶店比米店还多”早已是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有些爱茶人还会在家中专辟一个雅致的茶空间。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在门前围坐,泡茶闲聊。如果到酒楼吃饭,包厢里也通常会隔出一小间茶室,一边泡茶,一边迎客。即便是上班族,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工夫茶具……可以说,泡茶喝茶是福建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道工夫茶还深蕴着福建人为人处事的智慧。

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周昂 摄)

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望文生义,“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正山小种、福建工夫茶艺

“申遗”刻不容缓

与正山小种红茶昔日的辉煌、工夫茶在闽粤台的鼎盛极不相称的是,尊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至今还未成为国家级“非遗”,福建工夫茶艺甚至还未启动“申遗”,而祁门红茶、凤庆滇红茶、坦洋工夫茶等制作技艺以及潮州工夫茶艺都已成功成为世界“非遗”。

这一尴尬现状,亟待产茶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同其它茶叶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一样,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福建工夫茶艺也是福建人、中国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而且,正山小种红茶还作为中国茶的代表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与文化,工夫茶更是中国茶艺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代表。尤其是茶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今天,正本清源,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非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满心期待,总有一天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福建工夫茶艺能 “申遗”成功,王者归来,重新擦亮“世界红茶鼻祖”、“中国茶艺代表”的熠熠桂冠!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做大做强茶产业|第十二届南宁茶博会、第二届广西茶文化节圆满闭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传统广告投放是否给力 某茶企即将为我们揭晓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