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悦研究员:潮州,潮州,应是"潮州工夫茶"!

余悦研究员:潮州,潮州,应是"潮州工夫茶"!

43阅读 2020-10-15 02:23 行业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时,当天下午来到潮州市,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

  在与群众亲切交流中,他说: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岭南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曾经在福建省工作了17年半,我在福建那些年,喝茶是以工夫茶为主。

  在自媒体时代,这条热点新闻立即引爆了各类传媒,“工夫茶”也受到高度关注与谈论重点。

  而且,转发的视频中,有的写“工夫茶”,也用的写“功夫茶”,使不少人搞不清楚究竟该如何称呼,纷纷向“悦读茶书会”讨教。

  为此,我们特请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研究员回答大家的问题。他长期研究茶文化基本理论问题,又担任多卷本《中华茶史》的总主编,自然具有权威性。不过,余悦研究员正在出差途中,只能简要回答。

  下面是余悦研究员回答的要点。

  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盛行工夫茶,既是传统的饮茶风俗,也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还是海外潮汕华侨认祖追宗的标志。

  由于热点新闻,潮州工夫茶再次受到关注,有利于茶文化和茶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是大好事!

  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不同运用,由来已久;不同意见,各持己说。如果搜索网络,可以看到相关的争议。

  不过,一个名称的确立,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的意见是:在潮州,应该称“潮州工夫茶”,才是适当的。更何况,潮州工夫茶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已经得到国家认同,应该成为共识!

  理由有五个方面:

  一、名称应该以首先运用为原则。

  潮汕工夫茶,是指流传并保存于潮汕中心区域及其周边地方的中国工夫茶。

  潮汕地区的饮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和徐璋送举人韵》诗中写道:“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艺文志》)。“酪奴”是茶的别称,诗写酒宴之后进茶助兴。张夔是政和七年(1117)进士,可见当时潮汕地区饮茶情景。

  至明代,潮汕饮茶已渐次成风,并较多见诸文字记载:

  正统年间,潮阳教谕周泰《治平寺》诗云:“僧童煮茗烧红叶,游客题诗扫绿苔”(载顺治《潮州府志.卷十一》)。

  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钦《斋夜诗》云:“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一夜情”。(载《东莆先生文集.第五卷》)

  嘉靖《重刻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梳妆意懒》出有句:“安排扫厝点茶汤”,《闺房寻女》出有句“不见益春点茶汤”,万历《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借银往京》出有句:“讨茶来食”。

  至清代,“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

  最早采用文字“工夫茶”称此泡茶法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浙江人俞蛟(1751-?)。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全文照录: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斗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余见万花主人,于程江月儿舟中题《吃茶诗》云:“宴罢归来月满阑,褪衣独坐兴阑珊。左家娇女风流甚,为我除烦煮凤团。小鼎繁声逗泉响,逢窗夜静话联蝉。一杯细啜清于雪,不羡蒙山活火煎。”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都惟武夷,极佳者每斤白镪二枚。六篷船中食用之奢,可想见焉。”

  俞蛟对潮汕工夫茶的记述,与现在流行程式几近一致。可见,最迟在乾隆年间,潮州地区的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为茶学界所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

  命名一般以初始名为准,也就是说:“工夫茶”是初始名,应该作为命名的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陆廷灿《续茶经》成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其卷下“茶之出”引《随见录》有记:武夷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处“工夫茶”,是指茶种,因制工精细得名,并非品饮艺术。故专指茶艺的“工夫茶”,以俞蛟文章为首见。

  二、名称应该以名实相符为内核。

  工夫茶,并不单指泡茶过程,而是包括泡茶、饮茶,以及所费心思、所处心境的统称。工夫茶不能简单理解其为泡茶技艺,而是潮汕地区茶文化的一种复合呈现。

  潮汕工夫茶的主要程式有:茶师净手、茶具讲示、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缺罐、再热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去沫、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二十一项。

  翁辉东著《工夫茶》,有自序,概说;茶之本质;取水;活火;茶具(依次详说茶壶、盖瓯、茶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箸、锡罐、茶巾、竹箸、茶桌、茶担);烹法(依次论述治器、纳茶、候汤、冲点、刮沫、淋罐、烫杯、洒茶、品茶)等,记述细致,眉目清晰。

  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指出:“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俞蛟之说,可谓一语中的。只有采用“工夫茶”,才能名实相符。

  三、名称应该以语言实际为体现。

  书面语言,由于文字已经固化,是最清晰明确的。

  在文字表意之中,“工”、“功”是有区别的。

  工,《说文解字》:“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徐锴注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段玉裁注曰:“凡善其事曰工。”

  功,《说文解字》:“功,以劳定国也,”《尔雅》云:“绩、勋:功也。”

  “工”、“功”的原始意义,区别一目了然。两者不可混用,例如:《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句,“工”绝不能代之以“功”。

  在文字表意之中,“工夫”、“功夫”也有区别的。

  “工夫”、“功夫”,虽然不乏通用的实例,但区别仍然存在。如果混用,必然导致概念不清,指向不明。

  我从1975年起研究朱熹,已用45年。宋明理学家把“工夫”一词,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例如:《朱子语类.卷六九》云:“谨信存诚是里面工夫,无迹。”朱熹还有“穷理工夫”、“涵养工夫”之说。明代王阳明《答友人问》云:“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黄绾《明道篇.卷一》去:“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钱德洪《论学书》去:“见在工夫,…….....此即行著司察、实地格物之功也”。黄、钱之话,“工”、“功”联用是有差别的。可见,“工夫”范畴是对主体整个现实活动的哲学概括,显示更深积功累行,涵养心性修养工夫。此类“工夫”,绝对不能代之以“功夫”。

  同样,表现武打为主的故事片称为“功夫片”。此处的“功夫”特指武术,绝不可以“工夫”代替。

  在文字表意之中,“工夫茶”、“功夫茶”也是有区别的。

  前面谈到,专指品饮之“工夫茶”,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工夫茶》。其后,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等文献资料,多称“工夫茶”。

  书面语言表明,采用“工夫茶”具有权威性。

  四、名称应该以当地习惯为遵循。

  当地习惯使用情况,应以大家的语言称谓为依据。

  清中期以后,“工夫茶”作为型种遗存,流行于潮州及其周边地区。而潮汕地区的传统叫法,是“工夫茶”。

  按潮汕话声韵分部,“工”属“江”韵,“功”属忠韵。

  潮州方言中,“工”(gāng,读如“刚”)与“功”(gōng,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工夫”指精细,例如:“某某人过工夫”,意思是某人为人处世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绝对不能用“功夫”代替,就像“工笔画”不能说成“功笔画”一样。而“功夫”,则指本领、造诣,如唱功、扇子功。

  根据潮汕话中的发音,非常明确是“工夫茶”,并不是“功夫茶”。而且,“工夫”和“功夫”在方言中的含义并不相同,所以不会有混淆的可能。

  潮汕话中的”工夫“,也多表达时间的概念。但还暗含了“花心思“的概念,作形容词用。例如:“伊指个人办事过工夫”,指人办事用心、认真,和技巧并无关系。而“功夫”,最直接的含义就是“武术”,但很少有用于表达技巧技艺的含义,后者多用“看(kan)课”表达。在潮汕话中,“工夫”二字并不用来强调“技巧、技能”。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涵盖物质与精神多层面因素。因此,用“功夫”不能表达潮州茶道的精致讲究,应以“工夫茶”来指称。

  当地的语言习惯,并不等同于普通话。在普通话中,“工”“功”同音,《现代汉语词典》把[工夫]、[功夫]合为一个条目。其释义为:①时间(指占用的时间);②空闲时间;③(方)时候;④本领,造诣。共四个义项,但又说明:“注意①②③多作‘工夫’,④多作‘功夫’。”如果把普通话释义简单套用,未必符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实际。

  潮州当地的口耳相传,表明工夫茶作为起自宋代,至今仍然保留完好的“活化石”,拥有特殊的民俗意义。

  五、固有名称的运用并不具有排他性。

  “工夫茶”是指“潮州工夫茶”,除了特定语境下的例外。“工夫”茶,“工夫茶”,二者含义相距甚远,不能以前者的存在而否定后者。潮州人叫“工夫茶”,你非要说叫“功夫茶”,只会贻笑大方。

  有的认为:“工夫茶”是茶叶名,“功夫茶”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茶艺名在后。其实,两者并不具有排他性。他们列举的依据,我们一一来看看:

  其一、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庄晚芳在《茶史散论》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岩茶的一个茶名。武夷岩茶以茶产地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不可多得。1753年刘靖《片刻余闲集》又提到:“岩茶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则、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根据所说,“工夫”原名以岩为名,是武夷岩茶中之最佳者,小种则以树为名,是工夫茶的最佳者,但后来随着武夷岩茶商品生产的发展,“工夫”、“小种”这两个花色品种被茶商用来作武夷茶的两个商品茶名了。

  1840年后,随着五口通商,武夷岩茶外销畅旺,供不应求,各地群起仿制,且简化工艺,采取以红边茶为准,青叶为凉晒后,经过揉捻堆积,再用日晒加工而成,这些茶事实上已成了红茶。随着红茶之名逐渐在市场上为外商所接受,原先统称“工夫茶”和“小种茶”的红色乌龙茶便正式改名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国条红茶的两个专用茶名。其中小种红茶专指产于武夷山桐木的条红茶,工夫红茶泛指产自各地的条红茶,故有闽红工夫茶、祁红工夫茶、滇红工夫茶等名,因此,当今茶学辞书中,只有工夫红茶之名而无工夫茶之称。


  其二、工夫茶制作工艺在“工夫”二字。“工夫”指茶鲜叶原料红嫩,制工精湛;萎凋均匀、揉捻充分、发酵适度、毛火高温、松烟熏烘,低温慢焙,精制加工十分细致,程度复杂颇费工夫,制造红茶时“鼎中笼上炉火旺,心闲手敏工夫细”,因此得名工夫茶。

  上面所引用的诗句,作者是清代著名茶僧释超全(1627-1712),俗名阮旻锡,同安人。他在《武夷茶歌》有“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的诗句,指当时的制茶,注重“清漳”(漳州的雅称)之法。武夷岩茶既炒又焙,其制作工艺出自漳州,异于闽北的“小龙凤团”,也异于绿茶、红茶的制法,而显出其细致的工夫。他还写道:“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其三、闽南、粤东的工夫茶始于明末闽南厦门一带,而后传到潮州(见《潮州府志》)。最早记载品饮工夫茶的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龙溪县志》中的《风俗》:“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馆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其中所述从茶叶、茶具到择水、火候,与闽南、粤东的工夫茶十分接近。

  其四、功夫茶是一种新型的泡饮方式,最早文字记载功夫茶泡茶法的,是清初彭光斗,他记述了龙溪(今漳州)人迷恋于小壶小杯喝乌龙茶的生动经历。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永安知县彭光斗在其《闽琐记》中记载:“余罢后赴省,道过龙溪,邂逅竹圃中,遇一野叟,延入旁室,地炉活火,烹茗相待,盏绝小,仅供一啜,然甫下咽,即沁透心脾,叩之,乃真武夷也!客闽三载,只领略一次,殊愧此叟多矣”。一啜难忘,足见闽南功夫茶的独特魅力。

  施鸿保完稿于1858年的《闽杂记》写道:“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琛杯。茶以武夷小种为尚,有一两值番钱数圆者。”

  祖籍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在《雅堂先生文集》中说:“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盖台多三州人,故嗜好相似。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最早采用文字“工夫茶”称此泡茶法的,是1793年至1800年任广东兴宁典史的浙江人俞蛟(1751-?),他在《梦厂杂著·潮嘉风月记》中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他称要用紫砂壶、小杯、崇尚武夷茶等等。这些描述的泡茶方式一如漳州,但他的记载晚于彭光斗《闽琐记》30多年,可见传承的渊源关系。

  上面四个方面的材料,都不足以排除“潮州工夫茶”的说法。

  从一、二来看,无论茶叶采用“工夫”之名,还是制茶工艺需要“工夫”,都不能排除茶艺使用“工夫茶”。因为一词多义,是中国语言、文字的惯例。就是从茶事来说,也是随处可见。例如:“茶”这个字,就是多义:茶树、茶叶,都可以用一个“茶”字表达;喝的茶,喝的水,也可以用一个“茶”字指称。又如:“乌龙茶”,可以指茶类,也可以指具体的茶叶。

  从三来看,《龙溪县志》中的《风俗》,只记情景,并无命名。情景相似,而名称不同者有之,名称相同者也有之。究竟如何,今人难料。从四来看,清乾隆年间的彭光斗在其《闽琐记》中的记载,仅写事实,未作评判。《雅堂先生文集》,亦是如此。至于施鸿保于1858年的完稿《闽杂记》,写得很清楚:“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也就是说:漳州、泉州称“功夫茶”。但是,也不能因此不许别人称“工夫茶”吧!

  本来,名称之争,来历如此,不足为怪。但是,如今成为社会关注,不得不发表浅见。

  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工夫茶事业成功,我们不得不说!

  王阳明说:“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传习录》)。“工夫”即“本体”。

  工夫茶需要哲学的领悟,才能得其神、精其艺!

  原标题丨潮州,潮州,应是"潮州工夫茶"!一一余悦研究员回答"热点新闻"引起的新疑问

  注:内容来源悦读茶书会,作者旷达斋,内容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湖北星斗山利川红品牌亮相北京地铁

下一页:四川木门茶业有限公司谭波荣获第九批“国茶人物·制茶大师”荣誉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