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在福建武夷山工作过的中国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都是谁?

八位在福建武夷山工作过的中国当代著名茶叶专家都是谁?

1阅读 2024-07-29 06:00 人物

1.吴觉农(1897—1989)

浙江上虞人(丰惠镇),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荣堂,因立志振兴祖国农业而更名为觉农。是我国现代茶业的奠基人,所著《茶经述评》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最权威的著作,也是农业经济学家,著有《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翻译美乌克斯《茶叶全书》,被誉为当代“茶圣”,出有《吴觉农选集》等茶著。他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创建了我国高等院校的茶业专业和全国性茶叶总公司。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组织兴华制茶公司,任总经理,经营茶叶出口。1947年,在杭州创办之江制茶厂,任董事长,进行机器制茶试验。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业公司总经理。并历任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茶业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主建国会第一至四届常委。

1942年,在武夷山首建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并任所长。进行了多方位研究,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这让武夷茶大为受益,他在武夷山时创办“茶叶学报”。对武夷茶史有详实考评:认为王复礼《茶说》所记就是乌龙茶工艺,其后才产制出小种红茶。吴觉农的《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分析武夷茶区的当前状况,回顾历史兴衰情况,提出了整理意见,含调整茶园管理、组织经营方式、改善生产制作、营销等,是一份有内容但较超前的计划书,对岩茶生产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王泽农(1907—1999)

江西婺源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生物化学家,中国茶叶生物化学学科的创始人。1907年5月出生。大学时专修农业化学,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主任、教授,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茶人联谊会顾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长期从事茶叶教育、茶叶科学研究工作,曾五次主编《茶叶生物化学》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和《茶叶化学》等三部,编著《茶叶生物化学原理》《武夷岩茶土壤》,编译《关于茶叶生物化学》等著作共200万字,发表重要论文43篇,翻译论文23篇,还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编委会主任及总论主编。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

1942—1946年,在武夷山任国家财政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化研组组长。在当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对正岩茶区50平方公里64座峰岩土壤的物理、化学、营养、活性钙量、腐植质等方面进行实地取样、化验,并且分析了各域土壤的因素及土壤形态,提出了土壤管理、土壤改良、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等建议。这种深入调查,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的报告,对于当今武夷岩茶生产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3.蒋芸生(1901—1971)

江苏安东(今涟水)人,茶学家、园艺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茶学奠基人之一。曾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南通农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永安省立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浙江农学院教授、茶叶系主任,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五十年代初负责创建浙江农学院茶叶系。蓍有《植物生理学》《茶叶薰花作物》。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

1942—1946年,在崇安县任国民政府财政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和吴觉农所长一道,以武夷茶为依托,开展茶业工作研究,为中国茶叶的振兴做出了最大成就。对武夷茶进行研究,制定发展措施,使得以恢复和发展。

4.陈椽(1908—1999)

福建惠安人,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中国制茶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茶学科技人才。在开发我国名茶生产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对茶叶分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著有《制茶全书》《茶业通史》等。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茶叶专家。

抗战期间,在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任教,专心致志开始研究茶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继续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先后编著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学》等4部教材。1982年,开始撰写《茶业通史》,是一部集古今中外的有关史料的茶叶著作。他还论述了武夷山茶的“三起三落”的历史,赞赏“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无与伦比,值得中国劳动人民雄视世界。”这是对武夷制茶技术的高度赞誉。

5.庄晚芳(1908—1996)

福建惠安人,茶学家、茶学教育家、茶叶栽培专家、中国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原名庄友礼,笔名庄友、庄骥、挽风、茗叟。1930年考入中央大学农学院,毕生从事茶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茶学人才。在茶树生物学特性和根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果。1939年,担任福建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不久,他转至浙江衢州协助吴觉农筹办东南改良总场。1943年,聘任为福建省农林公司总经理,他吸收侨资,改善经营,取得很大成绩,为闽茶复兴打下了基础。建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华中农学院和浙江农业大学从事茶学教育。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成为茶学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1965年,他首次培养茶学研究生,开创我国茶学研究生教育的先端。晚年致力于茶业的宏观研究,对茶历史以及茶文化的研究作出贡献。著有《茶作学》《茶树生物学》等。率先倡导茶文化的弘扬与研究,1983年前后在杭州、厦门倡建“茶人之家”。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

1939—1940年,他在任省茶叶管理局副局长期间,曾到崇安县(现武夷山市)筹办福建省示范茶厂,任副厂长,与张天福厂长一道经营茶厂工作。在武夷山下,组织开辟新茶园数千亩,建立茶叶品种园390亩,结合生产进行茶树扦插、茶叶播种期、茶苗种植期等试验,为武夷茶的发展、改良作出贡献。著有《中国茶史散论》一书,对武夷茶多有论说。并肯定红茶是简化了的乌龙茶制作工艺产制出的茶品,其产品出现迟于乌龙茶。

6.李联标(1911—1985)

江苏六合人。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茶叶学会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和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

1935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1945—1946年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康乃尔大学农学院进修和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生物学部从事茶叶酶性质的研究。归国后,在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正,并在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兼职副教授。1958年参加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并任研究员兼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主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茶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主编《中国茶树栽培学》。先后发表《旧茶园改造技术的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和报告,1979年起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

1940—1946年,在武夷山中央茶叶研究所任技师,负责茶叶加工制作、机器装备等方面工作,为中国茶叶的机械化生产进行多方面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喜成绩。此后的崇安茶场的茶叶半机械化生产制作得益于他等人的启迪。

7.林馥泉(1914—1982)

福建惠安人,台湾著名茶学家。1940—1945年在崇安任福建省示范茶厂武夷制茶所主任。1945年台湾光复后,受委派到宝岛振兴台湾茶业,任台湾茶业传习所所长。颇受同业人士敬重。台湾著名茶人范增平拜其为师。1956年,林馥泉著《乌龙茶及包种茶制造学》,对台湾包种茶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对武夷岩茶进行了全面介绍和高度评价。可见是一位了解和热爱武夷岩茶的茶人,被武夷山人尊称为中国当代著名茶叶专家。

他勤奋敬业,在任武夷制茶所所长期间,用三年多时间,对武夷岩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撰写创作出《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共九章,涵盖:概况、茶史、茶名、产量、经营、栽培、采制、品评、销售等,约十来万字,特别是对当时51家现存茶厂和41山家荒废、被併的茶厂,以及27家茶庄、280个岩茶花名、单丛、名丛;岩茶的采摘、制作的程序、方法;岩茶的审评;岩茶销售;包头和茶庄老板间的“包价”等方面的详细调查记录,对于今人了解当时的岩茶状况,借鉴当时做法,都有着重要意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这种历史资料,可以说是武夷岩茶史上珍贵的书籍,是他留给武夷山后人的珍贵遗产。

林馥泉赴台湾后,还惦念着武夷岩茶,在他1956年撰著的《乌龙茶及包种制造学》一书中,对武夷岩茶作随感篇幅论述,让台湾茶界进一步了解武夷岩茶。

8.张天福(1910—2017)

福建福州人,著名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祖籍福州,生于上海,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一生从事茶叶生产和教育、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乌龙茶泰斗。曾任中华茶人联谊会会长、福建茶叶学会理事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顾问等职。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发表茶叶论文60余篇,其中《福建乌龙茶》获全国优秀科普奖,出有茶著《张天福选集》。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著名茶叶专家。

民国24年(1935年)8月,主张成立福建(福安)茶叶改良场,张天福任场长。民国27年10月,抗日战争暴发,战事扩大,海口被敌人封锁,张天福奉命“将改良场主要人员随带图书、仪器、档案等迁移崇安赤石”(张天福《我的回忆》),更名福建(崇安赤石)茶业改良场,选址在武夷山麓,从此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

民国29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在崇安设立福建示范茶厂,兼并了省茶业改良场,仍由他当厂长。茶厂下设福安、福鼎两个分厂,政和、星村两个制茶所和武夷直属制茶所,为当时全国最大规模的茶厂。从此,崇安县的茶叶成为福建省科研的一个重要基地。茶厂除仍继续进行茶树品种比较等试验外,又在崇安搜集省内外44个品种,建立了茶树品种园以及结合生产进行了扦插、茶籽播种期、茶苗种植期等实验;还进行了闽茶分级、武夷岩茶含氟量(与协和大学化学系合作研究)、简便揉茶机的设计等试验研究。此外,还组织桐木关茶农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等业务(张天福《我的回忆》)。经过近3年的努力,示范茶厂已具相当规模,有巍峨厂房,山上还有专制岩茶的茶厂、茶园,还办有牛奶场等企业。

除了搞科研外,他还在崇安创立了一所初级茶叶职业学校,亲任校长,培养了大批茶叶人才,许多学生都成为茶叶专家。民国31年7月,中央财政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在崇安县成立,示范茶厂被研究所接收。张天福调邵武协和大学农学院任教。

民国35年7月,茶叶研究所改为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茶叶试验场,张天福再次请回崇安试验场领导工作,1950年调任中茶公司福建省公司任技术科长,1957年7月,张天福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崇安茶场“改造思想”,但他如同回到老家,仍发挥其专长,参与茶叶生产研究工作。此后几十年来,张天福频繁地到武夷山指导茶叶生产,参与茶事活动。武夷山不少茶厂、茶园都有他的足迹,武夷岩茶节、茶王赛等重大茶事活动都留下他的身影。

张天福还考证了武夷岩茶的历史,他说“有人认为武夷茶是在建瓯(北苑)之后,但据前人的诗以及制茶的形状的演变可以看出并非建瓯。”(张天福《福建茶史考》)。“乌龙茶继绿茶之后,为半发酵茶,约始于十六世纪。产地由武夷山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至十七世纪,已有对外贸易。”“红茶继乌龙茶之后,为全发酵茶。约始于十八世纪。开始发明是正山小种(亦称星村小种)的制法,是世界著名红茶之一,产地在武夷山范围内,故在国外有的也统称为武夷茶。”(见《张天福选集》146—147页2002.06)。还题写了“乌龙茶故乡武夷山”“正山小种发源地”赠送武夷山有关人员。张天福的芳名和武夷茶紧紧联系在一起,武夷山茶人永远铭记这位世纪茶人。

来源: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中央储备边销茶储存库》标准审定会成功召开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 千元普洱茶百元出售 有没有可能就值百元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