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刻
紫砂壶中的文字陶刻装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趋成熟。陈曼生的参与使当时的紫砂壶一改过去的繁琐,设计出简洁、明快、新颖、美观的造型,体现出设计与功能的统一,大面积的空白,使诗、书、画印集为一体,达到完美统一。此举一直影响至今。
二、贴花
贴花在紫砂壶的装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有很多题材如自然界的很多大家熟知的植物。贴花工艺是将手捏的花形或者模印的花形用的泥浆贴在紫砂壶的壶体上。 再用工具对其进行修饰使之达到一定的效果,并且呈立体状,十分考验制作者的绘画与雕刻的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贴花装饰也是经历过一番历代人的研究才有所进步,到了唐代以后,贴花的纹饰更加的精美细腻、创新个性,并十分的盛兴。
三、绞胎
绞胎工艺,唐代已有,但紫砂壶中的绞胎工艺出现较晚。 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吕尧臣先生等几人首先试制成功。 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在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 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不同的泥料组合,变化自然生动,可做胎,或做表面装饰,切成片状,然后用泥浆贴上,此种装饰可体现出紫砂泥料的淳朴与自然。
四、 堆彩
紫砂壶堆彩装饰流行于清初17世纪晚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已完工但尚有一定湿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浆或本色泥料浆,以羊毫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因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来堆画的色泥有朱砂泥、黑泥等。
五、泥绘
泥绘是用毛笔蘸上十分稀薄细腻的泥浆在半干的胚体上作画,有单色的,也有两种没那个以上色彩的。题材多为山水、花卉之类。由于有笔触,浓淡之分显得层次感。
六、珐琅彩
珐琅彩瓷器是清宫廷御用器,康熙时烧,先在景德镇烧成瓷胚或精白瓷,然后再请宫廷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而成。
七、粉彩
粉彩是瓷器釉彩名,是在康谢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直接影响而创制的新品种。以雍正粉彩最为著名。盛行后即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紫砂壶中的粉彩装饰,明显是受到瓷器装饰的影响,早期的紫砂壶粉彩装饰,多为花卉,颇艳丽,制作工整。这类壶多销往国外,以迎合国外买主的需要。国内传器中,常见的粉彩装饰多为山水,壶上用青、绿、黄、红、白、黑色彩描绘,山水境界高雅,山中有村庄,水中有小舟,一片隐居读书的胜境。
八、炉钧釉
明清两代,宜兴本地也产生一种带釉的陶器,由于这类产品和宋钧窑有某些相似之处,故称宜钧。明代后期,宜兴烧造宜钧最为成功者为欧子明,世称欧窑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丁山葛明祥、葛源祥仍继续生产宜钧器,制品以火钵、花盆、花盆和水盂为最多,釉彩丰富,钧釉独绝,色泽蓝晕,比欧窑大有进步,世称“葛窑”。
九、贴花纸
这种装饰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在当时使用的日用器皿中,大多用毛泽东语录做装饰,紫砂壶因在当时是极普通的日用器皿,销售量大,或有其他说法,故壶体装饰采用了贴花装饰,色彩上比较醒目,庄严。因政治需要,谈不上装饰与材料的统一,只是深深地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痕迹。
十、镶嵌及复合材料
此种装饰工艺与前两者较大,所做装饰是在紫砂壶未烧之前,将所要表现的图形在壶体上刻划出来,烧好后再加工。
十一、描金
描金装饰是指在紫砂壶坯上描金的装饰方法,一般用在贡品紫砂壶和外销紫砂壶的制作上。其方法是先在描金的纹样处涂上一层底釉,在 750℃一 800℃窑温下烧成,再用金水在釉纹上描画,然后再回炉烧制。制作描金紫砂壶一般都是两个人合作完成,一个是专门的制壶巧匠,一个是专业书画作者,因此通常落款会署上两个名字。字画作者在字画后留铭,壶作者在壶底落款。描金紫砂壶的特点是壶坯看起来似有颗粒,但手感平滑,摸上去感觉温润细腻;常用竹节形、圆弧形等壶式,壶形优美典雅;由于描金书画难度高,因此描金紫砂壶多出于宫廷名家之手。描金紫砂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形、工、书、画接近完美,是紫砂壶中的极品。
十二、磨光
此种方法是将烧好的成品紫砂壶进行打磨、抛光、加工好的作品光照可人。此类作品多为外销,今年能偶尔见到类似的作品,多为晚清外销泰国的。有“贡局”款,“利兴”款。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