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宰相与蒙顶山茶(下)

历代宰相与蒙顶山茶(下)

10阅读 2019-01-14 03:08 产地


六、文彦博与蒙顶山茶

 

文彦博(1006年-1097年),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仁宗时进士,累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余年,在宋代威望很高。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曾成功抵御西夏入侵。为相期间,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为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卒后封潞国公,亦称文潞公。著有《潞公集》。

 

两宋时期,蒙顶山茶主要作为边茶易马之用,贡茶作用有所弱化,但依然活跃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且饮用蒙顶山茶多以蜀地独特的煎茶法为佳,有道是 “煎茶旧法出西蜀”。西蜀地区作为茶文化起源之地,在饮茶之风盛极一时的宋代,在追求“玩的格调”的文人们心目中,尤其古意盎然。凡到过蜀地的诗人无不对蒙顶山茶赞不绝口,宋代涌现出了大量描绘蒙顶山茶的诗词名篇,历经四朝、历仕五十年、算得上是宋朝一位重量级爱茶人的宰相文彦博,在茶文化高度发达的宋代,可谓遍尝天下好茶,但却对蒙顶山茶情有独钟,赞赏有加,并有独到见解,常以西蜀古法亲手煎茶,引朝臣仿效。苏辙道:“潞公煎茶学西蜀”;黄庭坚言:“且学潞公灌蜀茶”。

 

文彦博写有一首著名的七言四句古诗《蒙顶茶》,全文为:“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公家药笼虽多品,略采甘滋助道腴。”

 

这首诗文字虽少,但语言精辟,含义深刻,言及三个主题:一是重新评价一段名茶的历史公案,即对茗与酪的评价;二是对蒙顶茶尊贵地位的认定;三是赞扬蒙顶茶的滋味,是诗人对蒙顶茶健身减肥功效的现身说法。旧谱指的是昔日的诗作;露芽,指的是蒙顶茶;醍醐,指的是精制的奶酪,而公家药笼即国家储备人才。文彦博在诗中盛赞蒙顶茶堪比醍醐,可入公家药笼(国家珍贵财富),是旧谱最为称道之物,饮之滋味甘美、回味无穷,有助消其“腴”(腹下脂肪)。后人认为这首《蒙顶茶》是描写蒙顶茶滋味最为形象和传神的经典之作。

 


七、苏颂与蒙顶山茶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福建厦门同安)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哲宗时拜相,执政时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为集禧观使,绍圣四年(1097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徽宗立,进太子太保,累封赵郡公。卒后先后追赠司空,追封魏国公。

 

苏颂好学,经史九流、百家之说、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科学技术方面贡献巨大,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贡献突出。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苏颂有诗《太傅相公以梅圣俞寄和建茶诗垂示俾次前韵》)曰:“近来不贵蜀吴茶,为有东溪早露芽。二月制成输御府,经时犹未到人家。太官供罢颁三吏,东合开时咏九华。从此闽乡益珍尚,佳章奇品两相夸。”

 

这首诗记述了当时全国茶叶的状况。梅圣俞即梅尧臣,东溪为福建龙凤团茶的产地。御府是天子的府库。太官为皇宫中掌握膳食的官员。三吏即三官,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称,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用此称。东合即东向开的门,宰相招贤之地。

 

该诗反映了福建龙凤团茶在北宋时期受皇家和官宦青睐而名噪一事时的场景。那时,蒙顶山茶因品质有所下降,声誉慢慢降低,虽然时任雅州太守雷简夫亲自督制蒙顶茶“汤嫩乳花浮,香新舌甘永”,质量大大提高,仍遭冷遇,这也与当时官场趋炎附势有关,皇帝推崇建茶,众茶人自然对建茶美誉有加。

 


八、王安石与蒙顶山茶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江西抚州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追赠太傅。

 

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突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七位散文家合称“唐宋八大家”,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力主改革茶政,反对榷茶法。嘉祐三年(1058年),他任职提点江东刑狱期间向宋仁宗呈上了两个与茶政茶税有关的奏折,即《议茶法》和《茶商十二说》,力陈垄断的弊端以及朝廷仰赖豪商运输、流通茶叶的二十种害处,请求政治改革,强调“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创作有《试茗泉》、《晚春》等茶诗十首。

 

王安石喜欢品茗,擅长鉴水。“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是中国最著名的茶联之一,在四川各地茶馆皆能见到,关于其出处,说法有多种。在雅安民间,流传着一个苏东坡以江边水应付王安石与的轶事,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好水泡好茶的深刻理解。相传三苏父子同登科第,在京城文名大噪,苏东坡衣锦还乡时,去拜辞王安石,问恩师需要什么四川“方物”。这在当时官场是普通礼节。王安石随口说:“你回京时与老夫捎点蒙山顶上茶和扬子江心的水吧。”苏轼连忙应承,拜辞宰相,回老家眉州(今四川眉山)扫墓。 回京前,专程到雅州拜谢太守雷简夫推荐之恩,又索讨了经他监督精制的蒙顶茶作送王安石之用。一切准备就绪,从眉州买舟顺流东下,借与宰相取水之便,饱览三峡风光。苏轼在三峡山光水色激发下,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舟中,一觉醒来,船已驶出三峡,忽然想起宰相的嘱托,忙叫船夫打水一罐备用。回京后,即叫家人抬上江水和蒙顶山茶到王安石府上,满想得到恩师嘉奖,谁知事与愿违。当王安石闻到苏轼送的茶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王安石连声称:“好茶! 好茶必须好水烹。”他忙叫家僮涤器燃炉,把刚送来的水,倒人壶中煮沸,先用一小白瓷杯,注入少许开水观尝,水质倒也清澈,但在杯底沉下极细的几点灰色小点,王安石脸色微微一沉,苏轼见状,吓跑了高兴,正襟危坐,等待挨训。王安石终究是大人物,喜怒不轻易表现在下级面前,他笑着问苏轼:“水是取自扬子江中游吗 ?”这 苏轼不敢说谎,如实说了经过和取水地点,王安石见他倒还老实,就与他讲了取水的道理。“你们这些年轻学士,自以为学识很高,其实只是有点书本知识,要想治国平天下,那点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用的”。他说:“此江发源于雪山之巅,受天地的精华,水质最好,但上游水流太急,性冷不宜烹茶;下流流速缓,细少微粒沉浮水中,烹茶有异味,不宜用。”他用手指着杯中刚才所煮之水,问苏轼:“你看,杯底有何物? ”并接着说:“中游之水,不急不缓,水味甘冽,是烹茶上品,可惜这次你枉跑一趟。”苏轼诚惶诚恐,拜谢恩师指教。从此,“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就成了好水好茶的标志了。

 


九、苏辙与蒙顶山茶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之子、苏轼之兄。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今陕西商县)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今河南汝州)。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今河南许昌)。去世后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政治态度及诗文风格深受其兄苏轼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诗集传》、《春秋集解》、《论语拾遗》、《道德经解》、《栾城集》,曾自撰《颍滨遗老传》,《全宋诗》录有其诗。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他一生爱好品茗,创作了《和子瞻煎茶》、《蜀井》、《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等二十一首茶诗,其中两首和蒙顶山茶相关。

 


(一)《和子瞻煎茶》:煎茶旧法出西蜀

 

与苏轼一样,苏辙因少时雅州之行的情结,故其诗文中对蒙顶山茶也有涉及。他有一首与苏轼相和之诗,名叫《和子瞻煎茶》,此诗乃是苏辙和苏轼《试院煎茶》诗。全诗为:“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这首诗咏及三种煎茶法:一种是“西蜀法”,“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一种是“北方法”,“北方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还有诗人自用的“煎茶法”,“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该诗不但写了四川与北方少数民族煎茶之不同,而且从中看出,宋代蜀中文人对古法煎茶可谓情有独钟。从中可见苏辙对煎茶颇有心得, 也道出了烧水的重要和古人对烧水沸腾次数的重视程度。

 


(二)《次韵子瞻道中见寄》:西信近得蒙山茗

 

苏辙在路途中收到兄长苏轼寄来的诗作,当下作《次韵子瞻道中见寄》,畅叙兄弟之情,并提及蒙顶山茶。全文为:“兄诗有味刻隽永,和者仅同如画影。短篇泉冽不容挹,长韵风吹忽千顷。经年淮海定成集,走书道路未遑请。相思半夜发清唱,醉墨平明照东省。南来应带蜀冈泉,西信近得蒙山茗。出郊一饭欢有余,去岁此时初到颍。”诗中,作为弟弟的苏辙,对远在颍州的哥哥充满思念之情,蜀冈泉、蒙山茗都成了寄托兄弟相思之情的载体。

 


十、耶律楚材与蒙顶山茶

 

耶律楚材(1190年 —1244年  ),字晋卿  ,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汉化契丹贵族,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重臣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蒙古军攻占金中都时,成吉思汗收耶律楚材为臣。耶律楚材先后辅弼成吉思汗父子三十余年,担任中书令十四年之久 ,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是中国提出经度概念的第一人,编有《西征庚午元历》,还主持修订了《大明历》。他酷爱诗歌,写过不少诗作,现存于世的有《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

 

耶律楚材写有《西域从君玉乞茶因其韵》,共七首诗,其中第四首浓墨重彩了蒙顶黄芽。全文为:“酒仙飘逸不知茶,可笑流诞见麴车。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试将绮语求茶饮,特胜春杉把酒赊。啜罢神清淡无味,尘嚣身世便云霞。”

 

在茶文化史上,元代一直被认为是上承两宋、下接明清的过渡时期。不管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的方式,都出现了不小的变革。除了沿用宋朝的团饼茶外,又出现了经揉、炒、焙加工而成的散茶,饮用方式为沸水冲泡直接饮用的端倪。换句话说,元代处于从团饼茶为主向散茶瀹泡法的过渡阶段,两种饮茶方式都存在,但散茶冲泡逐渐兴起。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的杰出代表,即使就是在“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代,也极受追捧。“玉杵和云舂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这句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军帐外明朗的月光下,用佩刀从黄茶饼上挑下些许小块,置入舂中捣碎研细的情况。历代王公贵族钟爱黄芽,寻其究竟,自然有其道理。

 


作者简介

陈开义,男,46岁,现任四川省雅安市茶办副主任。先后在《中华茶文化》、《茶博览》、《茶周刊》、《中国茶叶市场》、《中国茶业》、《走遍中国》、《星星诗刊》、《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四川人大权力报》、《四川政协报》、《调查与决策》、《四川三农》、《农村建设》、《四川茶叶》、《四川省情》、《四川文学》、《四川旅游》、《四川文艺》、《县域经济》、《茶缘》、《四川水利报》、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北京茶叶网、亚太茶业网、凤凰网四川、中华名茶网、茗边、手机搜狐网、手机新浪网、新茶网、茶旅世界等60余家媒体发表各类文章400多篇(件)。参与主编名山抗震救灾专著《撼魂》,参与编辑《茶祖故里行》、《吴之英评传》、《丰碑》等著述,作品曾多次入选《蒙山雅韵》、《蒙山春来早》、《撼魂》、《茶祖故里行》、《品味》、《蒙顶山》、《二郎山》等专辑,著有个人文集《杯中岁月》。先后有10多篇作品在省市各级征文比赛中获奖,先后参与主编《蒙顶山茶文化读本》、《蒙顶山丛谭》》等茶文化书籍,主编名山区文艺刊物《蒙顶山》和《雅安日报.今日名山》蒙顶文苑文艺副刊和编辑《蒙顶山茶》。现为雅安市作协全委会委员、雅安市茶业协会和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吴理真茶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上一页:凤冈县永安镇:“三大举措”破解茶产业发展瓶颈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传统广告投放是否给力 某茶企即将为我们揭晓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