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之美:茶席溯源

茶席之美:茶席溯源

34阅读 2022-12-30 09:28 茶艺

说起茶室,自然少不了茶席。布置茶席不单单是审美,还能给人带来一种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是安定感、亲切感,也可以是一种向上的正能量……

茶席是以人为本,借茶器育化茶汤,以茶盏为桥梁,让席主及客人在温馨素雅、清新如画的茶境中,随心赏茶与品茶的美学空间。

茶席从唐的华丽奔放,到宋、元的沉静内敛,再到明代,茶席已经发展到精致隽永、精益求精的阶段,清幽脱俗的文人茶席,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晋代茶席:初具雏形

茶席在晋代文学家左思的《娇女诗》:“止为荼舜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这里就已经初步成形。而真正意义是出自陆羽《茶经》,“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在茶具方面,提出了“青瓷益茶”理念。规范了茶席的形制,如“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因地制宜,灵活提出了茶席可繁可简的条件,如:“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等等。在正式茶席上,一件不能省略,如:“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

唐朝茶席:正式出现,华丽奔放,注重意境

唐宋的饮茶环境和荼席的背景,已经开始注重竹林、松下、名山、清涧等宜荼的幽境,但宋代杜耒的《寒食》诗——“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却使一钩新月和梅花的疏影横斜,以剪影的清美蕴藉,首次映入了茶席的视野。

此时,中国的茶礼、茶道开始形成。这得益于唐朝盛世,万国来朝,诗人辈出,许多文人雅士对茶文化开始了悟道与升华。饮茶环境和茶席的背景,已经开始注重竹林、松下、名山、清涧等宜茶的幽境。


宋代茶席:发展阶段,沉静内敛,有了艺术性

宋人会把一些艺术品摆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挂画与茶一起被合称为“四艺”,常在各种茶席间出现。挂画改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

宋代茶具多采用茶盏。黑釉茶盏的烧制在宋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和茶器互相烘托,像一场舞台设计。当时的茶席设计已经将茶饮活动,设计为符合茶的自然属性,具有一定的艺术境界。

明代茶席:清幽脱俗,注重空间的审美与趣味

明代朱元璋废了团茶,唐代的煎茶和宋代的点茶,被简洁的瀹泡法取代。明末沈德符《野获编补遗》中说:“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与之相应,茶席的构架和器具,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人以更加开放自由的心态,崇尚清韵,追求意境,使得基本的泡茶方式与品饮茶具,逐渐趋于完善和成熟。

在文征明自绘的《品茶图》里:草席内两人对坐品茗,上置一壶两杯,童焗火煮茶,后有茶叶罐。这是一幅文人茶会图。茶室简朴清静,傍溪而建,没有富丽堂皇,芳草屋反映茶室的俭朴。

在那时就有人提出了“茶壶以小为贵”,“茶杯适意者为佳”的实用理念。人们并于庭院、竹荫、蕉石前,插花、煮水、烹茶、焚香,这都充分体现了明人饮茶,更加注重空间的审美与趣味。

现代茶席: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茶,雅俗共赏,包罗万象,尤其在现今时代,更是见仁见智;在茶席的布置上,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不同,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茶席风格。

相信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茶席,也有属于自己对茶的理解。

来源:茶生活展,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佤山映象:余音袅袅 茶香氤氲

下一页:“百年下关沱茶工业旅游区保护利用”项目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