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如何造网红?打造茶农的专属IP!

“茶”如何造网红?打造茶农的专属IP!

25阅读 2023-05-05 09:20 经营

“上有天价茶,下有滞销茶。”

这一“冰火两重天”的强烈反差,在时下岩茶市场并不鲜见。诸如“三坑两涧”等名山场茶或“非遗”大师茶,一斤轻轻松松卖出数千元、数万元不等。当然了,其中不乏炒作导致的价格虚高。

而非著名山场、普通茶农做的茶,茶价上不去,还面临销路窄、卖茶难等问题。加之外山茶、外地茶鱼龙混杂,更是难上加难。

同样火热的白茶,也遭遇了类似的难题。福鼎、政和等知名产区的茶,市场热度持续不退,柘荣、寿宁等非主流产区的茶则默默无闻,长期扮演着原料茶的角色。

如何让更多的茶农参与分享因茶兴业、因茶致富的红利?

新农人郭煌、毛忠文尝试通过打造 “茶农纯料茶严选平台”,打造小产区、小农户的专属IP,构建私域流量,共同培育品牌。

林剑波

01看茶不看人

林剑波,是“三静”茶农纯料茶严选平台打造的首个白茶制茶师IP。严格说来,是他做的茶成就了他的个人IP。

他出生于“高山白茶之乡”柘荣县。史上,柘荣与福鼎曾是“一家”,同属长溪县(治所在今霞浦县)。绵延的太姥山,逶迤蜿蜒至柘荣,突起为海拔1479米的东狮山。

山高林密,云生雾养,孕育了柘荣高山白茶清甜柔滑的骄人品质。

1990年,初中刚毕业的林剑波就跟随父亲学做茶。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制茶师,尤是炭焙技术,炉火纯青。

白茶制作,仅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看似最简单,却也最复杂。从原料开始,林剑波就有种近乎偏执的苛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茶青,哪怕是父亲的,他也拒收。在他看来,白茶是六大茶类中最接近自然的,原料首先就应纯净。

他在东源乡山场村拥有一片约20亩的老树茶园,树龄均在40年以上。840米的平均海拔,80%的森林覆盖率,涵养了老树白茶的高山气质。

一泡好茶,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共同成全。萎凋,基本是“看天吃饭”,天气、温湿度、气流速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品质。茶季时,往往是晴雨交织,萎凋方式也要适时地做出调整,做到精准把控。“萎凋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去除茶的苦涩,锁住鲜叶中的鲜爽和清甜。如果无法去除,那么成茶就会有苦涩感。”

焙火,是对茶叶品质的定型,将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6%以内,以利于后期的转化。尽管电焙效率更高,但林剑波对炭焙的坚守有如信仰般坚定。

荔枝木炭,长达96小时的文火慢焙,悄然塑造着茶的芳香与韵味。“在炭火的漫抚中,锐气消减,香气更悠远,茶汤更温和,汤感也更细腻。”

“甜在嘴里,干净在肺里”,是他对一泡老树白茶极致之味的定义,也是打动郭煌、打动“三静”的惊艳味道。

“看茶不看人”,是“三静”创办者之一、武夷山资深茶人毛忠文的一贯收茶策略——不论山场、制茶师是否有名,茶好就是硬道理。

02只做纯料茶

作为武夷山当地最早的茶叶批发商之一,毛忠文几乎对每一个山场都了如指掌。这些山场不止于赫赫有名的“三坑两涧”,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间,小气候环境千差万别,都有各自鲜明的个性。

有些山场并非是核心产区,甚至连正岩茶产区都不是,可品质却也有着不俗的表现。“于岩茶品质而言,山场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茶园管理、采摘、制作技艺也不可或缺。”

纵是“三坑两涧”,还可细分小产区。就拿“三坑”中最大的慧苑坑来说吧,竹窠、章堂涧、鹰嘴岩、枫树窠、黄褂岩、卢岫、古井、鬼洞等小产区皆属慧苑坑范围。

尽管如此,谈及原料来源时,不少茶商、茶企总是说个大致的范围,或含糊其词,或避而不谈。郭煌分析说,之所以不愿意透露太多的产地信息,一方面是担心客户直接找供应商购买,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一些上规模的茶企,产品需要有足够大的量来供应市场,若细分小产区,供应量就势必受限。

毛忠文

诸如具体山场、谁家做的茶等的“敏感”话题,“三静”不但不回避,还“唯恐人不知”。大胆地把山场、制茶师全都印在包装盒上。而且,保证百分百纯料茶。

“纯料茶”,这一概念本出自普洱茶的“山头茶”。“爱‘拼’才会赢”是茶界的共识,拼配技术,是取长补短,发挥“1+1>2”的效应,因而成为品牌茶企的核心技术。拼配技术的成熟,导致纯料茶稀缺,而市面上的所谓“纯料茶”更多是名不副实者,要喝到一口纯正的纯料茶,谈何容易。

“真正的纯料茶,是出自同一个山场,同一批原料,同一名茶师,让各山场的原料、韵味等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做到每一款产品全程可追溯。”郭煌说。

然而,较之拼配茶,除了量少这一最大的“软肋”外,也会受气候、茶园管理水平、工艺水准等因素的影响,品质稳定性不足。

对此,郭煌、毛忠文的团队下了一番苦功。在“看茶不看人”原则的指引下,他们深入走访各个山场,考察产地环境,收集茶样,详细记录制茶过程的细节及山场主的制茶故事。然后,再由茶叶专业审评团队对茶样进行严格甄选,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我们平台上的产品,虽出自同一山场,但山场主(制茶师)却不止一个。即使印上了包装盒,也不意味着固定不变。如果品质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就要‘下课’换人。”

03好茶造网红

“三静”平台严选虽“看茶不看人”,但也藉由一泡好茶将“素人”茶农打造成新“网红”。从这个意义上说,郭煌、毛忠文团队不仅仅是好茶的“伯乐”,也是潜在“茗星”的“星探”。

以发掘好茶为初衷,寻找发现好山场、好茶师,打造每一个山场、每一位茶师的专属IP。2022年3月,茶农纯料茶严选平台正式上线。历经半年多的寻访,平台与包括林剑波在内的11位茶人成功“牵手”,开发了近20款产品。

这11位茶人,有的小有名气,更多的是名不经传的茶农。像来自武夷山肖家湾的肖荣贵,做了大半辈子茶,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拥有个人的专属IP被印在包装盒上,不禁有点受宠若惊。而他的茶,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供应拼配的原料茶,也摇身一变,成为“主角”,名气也慢慢大了起来。

花香水仙和坑涧肉桂是老肖的代表作,去年在平台上热卖,500公斤的精制茶很快售罄。喝过老肖的茶,有些茶客慕名而来,专程到肖家湾找茶,预定新一季的茶。茶火了,老肖也跟着火了。

“老肖的逆袭,正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平台)就是帮人卖茶,通过我们严选的好茶,让人们去探寻茶背后的山场,还有赋予茶叶‘精、气、神’的制茶师。藉由平台的穿针引线,带动每位制茶师其它产品的销售。”

携手“三静”的茶人,除茶农、茶师外,还有老茶的藏家。梁晓东,资深茶叶收藏家。他本人是“瑞泉”品牌的忠实“粉丝”。自2003年起,他每年都会从“瑞泉”,购入大量的茶自饮或收藏,至今已十余载。这些茶为“瑞泉”第十一代传人黄贤义亲手制作。

一泡陈年岩茶,“前半生”是制茶师给的,“后半生”则由收藏家完成。因此,时间、仓储方式、仓储环境等因素都参与了茶叶品质的转化与塑造。

综观时下老茶市场,既“火热”——备受追崇,又“水深”——坑多、套路深,做旧者远比真品多得多。“三静”打造的老茶藏家专属IP,既有山场、品牌、制茶师的背书,也有诸如年份、仓储方式、环境等清晰完整的收藏信息,让老茶爱好者不再交“学费”。

为进一步打响茶农IP,吸引更多的流量,郭煌、毛忠文团队还谋划组建MCN(一种网红经济运作模式)机构,将签约的茶农、制茶师都打造成茶圈的“网红”,并把直播间搬到茶山、茶厂,让产销对接“面对面”。

未来,“三静”还将产品线拓展至全品类,将更多籍籍无名的产区、茶农推向大市场。

记者手记:一个媒体人的茶情怀

“三静”虽“年轻”,但郭煌却是一个有着多年“茶龄”的资深媒体人。

他与茶很有渊源。在其传媒生涯中,曾代理过某主流纸媒的“茶版”,走产区,访茶人,品好茶,办斗茶赛、茶王赛,做推广……“一直跟茶打交道,也算半个茶人吧。”

毛忠文是郭煌的老朋友,是地道的武夷山人。作为武夷山当地最早的茶叶批发商之一,早年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收购茶叶,哪个山场有什么茶,哪个山场有什么风格,哪家擅长做什么茶,他都了然于心。同时也是制茶师的毛忠文,也深谙种茶做茶的艰辛。

近些年来,“岩茶热”持续升温,涌现出大量品牌。在追求山场、制茶师、品牌名气的市场,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仍是茶卖不动。有品牌知名度的越叫越响,没品牌或没名气的品牌则被掩盖湮没。“如果把岩茶市场比作金字塔,塔尖是核心山场茶、大师茶,塔底则是占绝大多数的茶农。”

然而,打品牌,闯市场,很“烧”钱,对普通茶农来说根本不现实。

“既然无法单打独斗,那就并肩作战。”作为深扎茶产业多年的观察者,郭煌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一个构想:创立一个平台,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不论名气,不问出身,严选好茶,打造每个山场、每个茶农的专属IP,打造茶叶市场的“新星”。

热衷于研究“三农”政策的毛忠文,也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找到了方向。

二人一拍即合,茶农纯料茶严选平台便应运而生。平台首批打造了十多个茶农专属IP,正式推向市场。茶品、山场、茶农,三大IP,三位一体,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郭煌、毛忠文团队正尝试运用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红思维与流量思维,带领更多的茶农步入致富增收的快车道,分享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让“树叶子”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叶子”——诸暨市人大助力茶产业

下一页:“百年下关沱茶工业旅游区保护利用”项目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