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的选择——《茶经》的诞生与成就

陆羽的选择——《茶经》的诞生与成就

8阅读 2023-04-07 08:05 文化

《茶经》三卷十篇,唐复州竟陵陆羽(733-804年)撰。《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一直以来被奉为茶文化的经典,自唐中期(约758-761年)撰成以来,《茶经》在当时及其后至今,对中国以及世界茶业与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基本的影响,意义深远。

陆羽的经历与《茶经》著成

陆羽出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值唐玄宗开元盛世,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兴盛的一个历史时期。虽然身为弃婴,陆羽被龙盖寺(后名为西塔寺)僧智积收养之后,几经波折,还是接受到了最基础的文化教育,并有志于“孔圣之文”即儒家学说。学得后,以《易》自筮,得“蹇”之“渐”卦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遂以为名姓,姓陆名羽字鸿渐。在志向与身处寺院环境发生根本冲突后,陆羽逃寺而出,没有父母家庭亲人,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孩,凭借自身的才华在当地的戏班中立足、生存并崭露头角。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州人聚饮于沧浪之洲,邑吏以羽为伶正之师,参加欢庆活动。时河南太守李齐物谪守竟陵,见羽而异之,抚背赞叹,亲授诗集。此后,陆羽负书火门山邹夫子门下,受到了正规教育。

陆羽幼年在龙盖寺时要为智积师父煮茶,煮茶手法非常好,以至于陆羽离开龙盖寺后,智积禅师便不再喝别人为他煮的茶。幼时的这段经历对陆羽影响至深,它不仅培养了陆羽的煮茶技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陆羽对茶的无限兴趣。陆羽青年时与贬官于竟陵的崔国辅“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雅意髙情,一时所尚”,成为文坛佳话。

与崔国辅分别后,陆羽开始了个人游历,他首先在复州邻近地区游历。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肃宗至德初(756年),北方人大量南迁以避战祸,正在陕西游历的陆羽亦随流民渡江南行。如其自传中所说“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在南迁的过程中,陆羽随处考察了所过之地的茶事。至德二载(757年),陆羽至无锡,游无锡山水,品惠山泉,乾元元年(758年),陆羽寄居南京栖霞寺研究茶事。与其交往的皇甫冉、皇甫曾、皎然等写有多首与陆羽外出采茶有关的诗。上元初,陆羽隐居湖州,与释皎然、玄真子张志和等名人高士为友,“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燕永日”。

所有的游历与采制茶实践,为陆羽撰写《茶经》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上元二年(761年),陆羽作自传一篇,其中记叙至此时他已撰写的众多著述,其中有“《茶经》三卷”,是当为《茶经》初稿。

初稿写成后,《茶经》即有流传(唯曾被称名为《茶论》),北方的常伯熊就因之而润色,并用其中所列茶具二十四器行茶事。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行次临淮县,常伯熊为之煮茶。季卿行江南在764年,则常伯熊得陆羽《茶经》而用其器习其艺当更在764年之前。陆羽在《茶经·四之器》记述自己所制风炉一足上刻有“圣唐灭胡明年铸”语,表明在唐朝彻底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即764年,陆羽曾对《茶经》作过修改。

而在773年,应颜真卿邀参加其主编的《韵海镜源》的编撰工作,成为陆羽修改《茶经》的新契机,从中所获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助于他在774年完成《韵海镜源》编纂工作后补充修改《茶经》七之事中与茶有关的历史、医药、文学的文献记录。

《茶叶全书》作者认为《茶经》约正式刊行于780年左右。这一推论有一定道理,因为此后陆羽曾较长时间定居江西,却未如在浙江湖州时那样,将所经历地区的茶产,细致记入《茶经·八之出》茶产地的小注中。其后所经历的湖南、广东等地区也未有茶产地加入《茶经·八之出》。抑或陆羽曾再修改补充《茶经》内容,但未再有新刊本流布。

《茶经》,一部跨时代的著作

陆羽《茶经》是一部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著作,全面总结了茶叶及茶文化至中唐时的发展成就,提炼茶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属性,为茶叶经济与茶文化的大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具有无可替代的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茶经》提倡清饮,除了调味的盐之外,不加任何他物,如“葱、姜、枣、茱萸,橘皮、薄荷”等,使得茶饮从羹饮方式中脱身而出,更为方便、便捷,且提神、醒脑、明目、强身等效果更加彰显。所以《茶经》问世之后,“茶道大行”,“天下益知饮茶矣”。

其次,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了他考察并躬身实践的种茶、制茶、鉴茶的技术,并以人们业已熟悉的种瓜法相类比,为南方适茶地区开始种茶,提供技术指导。饮茶人群的扩大与饮茶量的日益增加,茶叶生产、贸易相应扩大,茶的大面积种植或是说为贸易目的的种植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茶经》其功一也。

其三,《茶经》提炼了茶的文化内涵,定义了茶的文化属性。《茶经》首句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之源》阐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首次将“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将茶性与人的美好品行联系在一起,提升了茶的精神属性和文化内涵。在《茶经》中,茶不是一种单纯的嗜好物品,茶的美好品质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强调事茶之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之人,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趣、陶冶情操的途径。

其四,《茶经》定义了茶的社会属性,即茶对于社会的责任和理想担当。一是匡时济世。陆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相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表明了他对茶可以凭籍《茶经》跻入时世政治,从而有助于匡时济世的向往与抱负。二是社会和平。这体现在陆羽所设计的风炉上。风炉凡三足,一足之上书“圣唐灭胡明年铸”,表明陆羽对社会和平的向往。

其五,《茶经》定义了茶的艺道属性。陆羽给出茶艺道所包括的全部所有方面:好茶、宜茶之水、好炭火、成套茶具、完整的煮茶程式、饮用原则、茶具简省原则。后世茶艺道的发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

茶艺道与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陆羽在《茶经》卷中《四之器》篇详细介绍了各种茶具的尺寸、材质、功能甚至装饰,包括生火、煮茶、烤碾罗取茶、盛取盐、盛取水、饮用、清洁和陈设等八大方面,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大者厚重如风炉,小者轻微如拂末、纸囊,无一不备。注重茶具形式与内容蕴含之美的协调与统一。在《九之略》的最后,陆羽又特别提出强调“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即在有庙堂背景的贵胄之家和文人士大夫集中生活的城市里,也就是在社会文化的重要承载者那里,二十四组二十九件茶具缺一不可,全套茶具一件都不能少,否则茶艺道就不存在了。

《茶经·五之煮》系统介绍了唐代末茶煮饮程序:炙茶→碾罗茶→炭火→择水→煮水→加盐加茶粉煮茶→育汤华→分茶入碗→乘热连饮。同时在《六之饮》中强调,只有能解决饮茶过程中的“九难”:造茶、别茶、茶器、生火、用水、炙茶、末茶、煮茶、饮茶,即从采摘制造茶叶开始直至饮用的全部过程的所有问题,“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而若能按照《茶经》所论述的规范去做,便能尽究饮茶的奥妙。

开启茶的文化时代

《茶经》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部茶书,开启了茶的文化时代,它全面包含了当时茶相关的内容。此后,虽然茶的农学、科学内容与时俱进,但《茶经》对于茶的人文精神、社会担当和最基本界定却从不曾过时。后世无论中外,对茶艺道精神的总结提炼都没有超过《茶经》“精行俭德”的范畴,即同时指向人的内心品质和外在行为。

陆羽及其《茶经》对茶业及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创始作用。陆羽在唐代就为人奉为茶神、茶仙。宋欧阳修《集古录》认为:“后世言茶者必本陆鸿渐,盖为茶著书自其始也。”作为世界上的第一部茶书,陆羽极其自信地以“经”名茶,《茶经》终成经典。明陈文烛《茶经序》有言:“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稷树艺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饮,羽之功不在稷下,虽与稷并祠可也。”认为人需要饮食才能存活,陆羽《茶经》使天下知饮,功绩不在树艺五谷使天下知食的后稷。

自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的百川学海本《茶经》起,现存传世《茶经》有60多个版本。如此众多的翻刻重印,从中我们既可见到茶业与茶文化的历史性繁荣,也可见到《茶经》的影响。陆羽《茶经》也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的茶业与文化,《茶经》被翻译成日、韩、德、意、英、法、俄等多种语言文字,流传海外,促进了中外交流。日本的茶道、韩国的茶礼,近代以来在东南亚及欧美盛行的茶文化,都是在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的成就,也离不开陆羽的肇始之功。

来源:中华茶人联谊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西湖区灵山村 春茶开采,志愿者助农进茶园

下一页:下关“小孔雀”熟茶 气韵非同寻常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