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4阅读 2023-05-14 05:50 文化

“张学智(1870~1949年),字愚若,昆明人。4岁丧父,靠母亲以针黻维持一家生活。张学智不负母望,进入五华书院,随后又以高材生身份考取云南最高学府经正书院。1889考取(乙丑恩科)举人,1898(戊戌科)中进士。是年,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张学智离开翰林院,回乡处理丧事。在乡守孝期间,张学智又应各书院之约,在昆明五华书院、楚雄龙泉书院、普洱宏远书院任教授,为学子们授课。守制结束后,他回到北京,被朝廷派往浙江,历任浙江瑞安县、金华县、平湖县、嘉兴县县令,在平湖时还担任省府参事,参与新政的议政和政府的改革。

辛亥革命时期,先避乱于上海,于1915年回昆,在翠湖边西仓坡筑若园,主楼高三层,可仰观五华山,俯视滇池,不参政事,写诗,养花,念佛。”

杨凯老师讲述了张学智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是整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但是,仍有一些人并未义无反顾的投身洪流,而是退而寻静,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真挚而浪漫的吉光片羽。

1928年,张学智次子、袁嘉谷女婿张佐陪岳父去温泉旅行,刻石为记。

张学智所处的时代,是变革动荡的时代,他不是守旧派,不会像他的老师张舜琴那样不食周粟,以死抗议,但他看腻了社会动荡,沧海桑田,对新的政权也不想积极参与。他的朋友圈有很多是像他一样的清王朝的遗老,他与社会上层的文化人也仍有很多来往,他的朋友圈聚集了清末、民国时期非常有特色的文人雅士,他们对茶的理解也非常有代表性。

张学智和袁嘉谷都是经正书院的高才生,他们和另两个高才生宋嘉俊、陈度交往最多,形似兄弟。1903年,袁嘉谷先中了进士,随后又考取经济特科考试一等第一名,也就是特科状元。随后,他去日本,回国后主持学部,1909年被外派到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也就是浙江省的第三把手。此时,张学智也在浙江做官。尽管袁嘉谷一跃成了自己的上司,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没变,每次去杭州,他都住在袁嘉谷的学署官邸,经常同船出游,赋诗唱和。此时,袁嘉谷家经营着乾利贞号和宋聘号两个著名的普洱茶品牌。在杭州,喝龙井的同时,家乡味是少不了的。我找到张学智游西湖时的下列两首提到茶的诗:

西湖杂咏·烟霞洞

山僧自合老烟霞,古洞深藏丛桂遮。

蔬酒留宾工作馔,饭余更进雨前茶。

西湖杂咏·藕香居

半亩荷花数株柳,扁舟移近藕香居。

茶香酒暖陈精馔,一味莼羹一味鱼。

从右向左:袁嘉谷,由云龙,张学智,周钟岳。

1915年,社会局势稍稳,张学智回到昆明,他约袁嘉谷一起在翠湖边购地建园,两人的主楼都是三层,都有空地可以建水塘、立太湖石,种草养花。张学智的主屋叫归云楼,归云楼的书房有一自拟茶联:“饭后经行绕小园数百步,茶余静坐临古贴二三行。”

一次,张学智向袁嘉谷提起,他很久前就听说过蛮松(现名曼松)茶好,但从来没有喝过。袁嘉谷立即叫弟弟从自家茶庄拿来了蛮松茶,送给张学智品尝,并让他和龙井比一比,哪个好喝。张学智在自家的归云楼认真品评后作诗回答:

袁树五馈蛮松茶,询余比龙井何如?作此答之:

我昔游普洱,品茶意良切。

夙闻蛮松名(佳),未得辨优劣。

去乡十余载,此味遂隔绝。

归来隐翠湖,渴思颇郁结。

君乃惠佳种,补我昔年缺。

小聚归云楼,得此助谈屑。

色香并佳妙,肺腑俱清洁。

珍重(宝此)故乡味,龙井安足说。

(注:括号内为袁嘉谷修改的字词。)

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曾经提到过:普洱茶最著者曰蛮松茶,“产于蛮松,每发芽时,官吏坐索之,苛扰特甚。夷人苦之,遂荒地而不补种新者,今遂绝迹矣。”这里说蛮松茶绝迹了,那乾利贞宋聘号又是从哪里找到的蛮松茶呢?

张学智这首诗袁嘉谷的《卧雪诗话》也有收,他在诗前写到:“愚若前辈,清暇咏诗,高致不凡。余尝服其‘老去怕教新识友,闲来喜读旧藏书’之句。曾赠以茗,前辈答诗甚趣。”

本文节选自

民国张学智的茶诗和他的朋友圈

作者丨杨凯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和妈妈一起享受茶香漫生活吧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