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茶文化源流与发展

中国古代茶文化源流与发展

11阅读 2023-06-05 01:49 文化

广义上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茶相遇,经过时间的酝酿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总和,具体来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茶相关的部分。随着时间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文化类型和文化现象逐渐与茶发生关联,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也将一直持续下去。

除去神农尝百草草的传说外,目前流传的文献中最早对茶叶的记载是其在西周时期被当作祭品,用于祭祀使用;到了春秋时代茶叶被人们用作菜食,凉拌后拌饭而吃;战国时茶叶逐渐被发掘出其药用价值,作为药品用于安神明目、清热解毒、祛风解表等症状的治疗;两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畅销于荆州、益州等地,同时随着丝绸之路流逐渐传到中亚、西亚各国,并最终流入欧洲。

虽然茶叶的使用历史十分悠久,但茶文化的诞生要从两晋南北朝才算正式开始。此时中国北方的饮茶风气在上层社会中流传开来,并很快风靡到平民阶级,南方茶叶生产也发生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由史籍上的记载,更可清楚地窥其当时茶文化的样貌。东晋裴渊在《广州记》记载:“酉平(今广东惠阳县西)县出皐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可见两广一带已经开始饮茶,而且也最先利用皐卢来做茶或伴茶饮用。三国时魏张揖的《广雅》中说:“荆、巴蜀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至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种喝法叫做芼茶,就是所谓的茶粥,源自于荆、巴之间,制作方法是将茶末置于容器之间,以熟汤浇覆,再用葱、姜、橘子杂和为芼羹。

隋朝时期,饮茶风气已遍及全国。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游牧民族,因喜食肉类和乳制品,茶叶的特性有助奶、肉消化作用,茶叶自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且自奉甚俭,有饮茶习惯,《隋书》中曾记载一怪诞事,一夜隋文帝作噩梦,梦见有一神人将他头骨换了,梦醒后头痛不止,后遇一僧人告知:“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果然见效。上行下效饮风跟进,继而有力地推动了国饮,茶便成为当时人们竞相采啜的对象。当时还流传茶赞词:“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说的是辛苦钻研孔子的《春秋》竭尽心力去演绎谶书《河图》,冀出人头地,倒不如有许多好茶喝快活。隋文帝无意间带动了全民的饮茶风气,以帝王之尊而嗜茶,普天之下茶不再被视为“酪奴”,隋文帝可说是为茶文化立下大功。

唐代时期,饮茶步骤相当严谨,这些通过陆羽《茶经》丰富的内容便可看出端倪,随着法门寺等处,大量出土文物中的茶具存在,唐代的饮茶方式,便可仿佛历历在目了。由于陆羽《茶经》的奠定,远近倾慕,喜好茶的人越来越多,于是有了“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之说,书中总结了古人饮茶的经验,罗列茶的栽种、制作、烹茶、等相关物理性的知识,让茶饮内容更加丰富,因而出现了饮茶知“道”,开拓了饮茶生活的精神领域,加上禅教大兴提倡饮茶,认为饮茶有助提神不寐有助修行,饮茶成了寺庙生活习惯,更加影响到民间,促使唐代饮茶风气大盛,茶文化发展受到肯定。

经过隋唐五代的普及洗礼下,加上禅宗的辉煌推动,宋代形成中国式精湛的品茗艺术,有别于煮、煎茶的饮茶方式。宋代宫廷与上层社会的饮茶习惯,基本上沿袭自唐代。随着文风盛行,加上《茶经》的推广使得人们对茶知识益加深入广泛,品茶的艺术,经蔡襄的《茶录》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问世,饮茶艺术已臻登峰造极之境。器用制作更细致讲究,植茶技术更是精进,文人将茶元素融入书画诗文的创作,饮茶讲究茶品和饮效,沏茶讲求火候和茶具。此时宋代的饮茶文化可说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年代。

元代饮茶文化由于蒙古人入主中原,游牧民族豪迈性格饮茶方式,去除繁琐反璞归真,民间流行饮加料散茶,在茶中加入胡桃、松子、芝麻等物饮用,文人墨客则喜清饮。也因民族粗旷豪迈性格,不喜精致儒雅的茶道,故当时无专精茶书论述。饮茶文化到了明代的著述论作已相当丰富,对于饮茶有了明确的规范和模式,加上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团茶,芽叶进贡”,茶制的改变加上茶器的改良,饮用方式随着散茶流行进入新时代,制茶工序更加简易不再繁杂,饮茶方式也有了不同的诉求和讲究,由于盛行炒青制茶,茶叶由紧压茶改为条形散茶,不再磨成粉末,烹沏煮茶的方式转变成“沸汤点之”,直接将炒青后的散茶加入壶或盏中沏泡饮用。这种品饮方式不仅简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味及完整性,更有助于人们对喝茶时直接观茶色、茶形、闻香和尝味。可说是饮茶史的一大创举,也为明代饮茶讲究情趣创造了条件。

明代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载: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雪兰,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实涤,无秽气。其火候,汤厚实有天合之作。文中可见明人对于茶品、水质、器具、沏泡、火候等相当的讲究。明人常饮茶却不多饮,对饮茶用壶,讲究艺术,常品茶玩壶。喝茶时不喜欢人多,重视情境,推崇小壶饮啜,延续至今,这种泡法今日仍为国人所时尚。以文人为主的阶层创造紫砂壶为主的饮茶器具,改变了茶碗的大小,提倡以小杯小壶品饮还有茶盅的使用,文人重雅趣,建构的饮茶空间讲究雅致,花草、盆景、雅石、茶果等更加丰富了茶事,茶道的文艺复兴更加迅速。因此江南文人、隐士争相追逐,茶风益加鼎盛,茶器具有了开创性的发展,在茶文化、茶器史上居有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此时期茶领域更加多彩多姿,茶艺文化有了崭新的局面。明代文人讲求趣味人生,追求高雅讲求闲适,可说是茶文化的辉煌年代。

明末清初中国潮、汕一带,掀起了另一不同品饮方式“功夫茶”,品饮多为瀹泡方式、使用器皿十分讲究,潮汕炉(烧水炭炉)、玉书煨(烧水壶)、孟臣壶(泡茶壶)、若琛杯(品饮杯)号称茶室四宝。吴骞在《桃溪客话》中写道:“阳羡名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功夫茶讲求茶具器皿的精致、以及冲泡流程的仪轨,加上闲适雅致的泡茶态度。有清一代随着福建茶业的移植,福建、潮州的移民,连带地将当地流行的“功夫茶”及“功夫四宝”引入台湾及其他东南亚华人地区,从此功夫茶饮离开原乡,在各地开枝散叶。总体而言,清代品茗风俗基本上与明代相似,茶器如“功夫茶饮”的紫砂壶、若琛杯等,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发展,茶叶主要来自于沿海的福州、漳州、泉州一带。品茗讲究茶叶及杯、壶等茶器,承袭了闽南地区的传统风俗。

中国人饮茶,有喝茶和品茶之分,将饮茶视为一种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宋代诗人陆游在诗中写道:细啜襟灵爽,微吟齿舌香,归时更清绝,竹影踏斜阳。对着手中香茗,细细观赏杯中茶汤颜色,轻闻茶的香气,品尝茶中滋味,陶醉享受茶的曼妙意趣,这是古人的品茗意境。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也说道:煮茶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饮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乳泉,乃钟乳石上的滴水,甘美而清洌,饮茶若只是一吸而尽,不辨茶味,在田艺蘅看来,就如同以乳泉灌篙莸,那真是罪过。

蕴乎于自然,采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茶,是人类诞生于世后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之一。茶性蕴含着茶德,品茶如同品人。品茗过程除了感官上对色、相、为味的要求,还要提升到心灵的体会和感受,追求一种平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借由品茗过程反观自我,体悟到道德,完成自我的超越与坚持。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直击西安茶博会 大益馆人气超爆,“飞天”见证品牌的力量

下一页:四川北川苔子茶复合栽培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