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茶文化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茶文化

3阅读 2024-06-14 03:44 文化

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茶作为一种具有亲和力和交流性的饮品,具有平和与谦逊的精神,通过茶的共享和饮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民心相通与友好交往。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解读茶文化意义----茶的本体性意义、茶的文明与文化交流意义、茶之道意义,旨在用当代的语言讲好中国茶文化的故事,复兴中华茶文化,使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意义;阐释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包含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国是茶的故乡,在过去,通过丝绸之路,茶叶被带到了世界各国,茶文化也随之传播到各地,可以说茶已化身为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成为文明体与文化体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内容,具有极强的文明互鉴意义与文化交流意义。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考察调研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茶,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当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其重要性已融入到我们的味蕾与血液里,在日常生活中当问及茶,多数人都能说出六大茶类以及喝茶的功效,而提及茶文化是什么?只有少部分研究茶的人能说出其中原委,这种现象让人感觉我们离茶很近,但是离茶文化却很远,或者只是片断式、不系统的了解。也就是说,多数人只了解茶的物理属性,对于茶的精神与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博大精深,茶的研究者们如同做拼图游戏,试图尽自己所能挖掘茶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展现出茶最真实的模样。本文主要从三个维度解读茶文化——茶的本体性意义、茶的文明与文化交流意义、茶之道意义,旨在用当代的语言讲好中国茶文化的故事,用国际化的视野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复兴中华茶文化,茶文化赋能中国茶产业,使中国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助推“一带一路”建设[1]。

1.茶的本体性意义

茶是中国特有的资源,发源于云贵川地区,中国人的先祖最早发现茶的药用价值——解毒功效,我国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我国著名茶人、学者静清和所著的《茶与健康》[2]一书中通过详实的文献比较与考证,发现在清代之前的《神农本草经》中,没有收录“茶”,也没有“茶解七十二毒”的记载,推断出这句话是由后人衍伸的内容,但是这并不影响茶能解毒的正确性。人类先祖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茶叶涂抹伤口以消除炎症、食用茶叶以缓解体内疼痛的方法,在诸多的古籍文献中也记载了茶的药用功效。茶的药用功效,首先体现在茶能以寒胜热,可祛除热毒;咖啡碱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体内有害物质的排出速率。其次,茶是碱性的,可以中和体内的酸性物质。第三,茶能杀菌、消炎、抗辐射,可以通过沉淀作用,祛除体内的铅、铬、汞等重金属的毒害。

在日常生活中,喝茶有利于身体健康,茶中三宝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被称为茶叶的三大特征性物质,具有消食解腻、提神醒脑、抗病毒、抗氧化、补充维生素等功效,正是因为这些功效,茶从古至今让人欲罢不能,传播到中国乃至世界名地,茶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为重要的饮品之一。

自汉代一直到唐朝,和亲是一种维护安定的重要政治手段,中原的茶叶也随着和亲的队伍最终抵达塞外漠北,好食牛羊肉的游牧民族,缺乏蔬菜以及必要的维生素,他们发现茶是极好的每日营养补给,同时还能解牛羊肉之腻,饮茶方式则演变为加入小米、盐、黄油、牛奶,制作成有当地特色的奶茶。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长途跋涉,当来自中原的和亲队伍初到青藏高原出现一系列恶心呕吐、头疼发热等各种高原反应时,取湖水煮茶给患者服用后,竟能很快恢复健康,这是因为茶叶中的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各种维生素为红细胞的快速生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成份;后来文成公主也将饮茶习俗带入了吐蕃王宫,为适应当地饮食特色,在茶汤中加入当地的酥油和食盐反复搅拌,制成酥油茶,不仅为地处高原的人们补充足够的水分,增强血管的抗压能力,并能平衡当地人常年食用肉类、奶类的饮食结构[3]。由于茶叶的供需关系,产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茶马互市”、“茶马古道”,这成为了古中国中央政权与藏族、蒙古以及新疆地区之间的联系纽带,可以说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稳定,其中也有茶叶和茶文化的巨大功劳。

明代,郑和下西洋。在海上航行时,如果连续6-12周没有足量的维生素补充,则会引发坏血病,也称维生素C缺乏症。中国人自古有饮茶的习惯,不论是陆地迁徙还是远航大海,正是茶叶中富含的维生素C,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以及其他的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帮助了远航的船员们抵御了海上的各种疾病,守护着中国船员的健康。

16世纪,葡萄牙的探险家们成功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在《航海旅行记》中第一次记录了中国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叶片,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之后茶叶为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认识与追捧,大家都渴望喝上一口,消除病痛,延年益寿。

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4]中写道:无论什么植物都不能与茶叶相提并论。这种植物,既可以免除一切疾病,又可以益寿延年。除了增强体力外,茶叶可以防止胆结石、头痛、发冷、炎症、肠病等,并且可以提神醒脑,提高思考与写作的工作效率。从17世纪开始,英国便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但英国的各式商品,却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而不受欢迎,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就此出现了巨大的逆差。为此,英国想出的办法,便是以鸦片交易茶叶的方法,从以白银购茶转变为以鸦片易茶,鸦片贸易不仅弥补了英国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而且还有了盈余,中国的白银数量也开始逐渐外流。“历史上曾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4],后来爆发的鸦片贸易背后指向茶叶贸易,鸦片战争也开启了列强各国在中国版图上的资源掠夺。

2.文化哲学方面:

茶的文明与文化交流意义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是指古代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经过印度、中亚、西亚,连接非洲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文化交流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向世界的贸易、文化、交通之要道,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文明交往之路,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交流的大量遗迹。随着岁月的变迁,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已荒漠化了,占有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的楼兰古国也已消失,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以前的一些建筑,物在人非,但依然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伴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开展,研究手段的多样化、科学化,揭示出人类交流活动推动文明进步,迁徙或移民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常态,人类在世界各地的迁徙和开疆拓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民族融合,也加速了不同族群的物质交换和商贸活动,考古发现的物质遗存,也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南来北往的交往活动所带来的贸易繁荣与技术进步[5]。

学者张进在《物性诗学导论》[6]中指出物质作为文化,物可以意指亚文化的密切关系,职业,以及对休闲活动的参与,甚或社会地位。而且物可以被归入并代表更广阔的社会话语,这些话语能够整合进那些广泛遵循的规范和久被珍视的价值。物可以负载个人的和情感的意义,可以促进人际互动,帮助人们的行为,也可以作为社会的分界线,作为身份的标志,还可以成为文化和政治权力的场所。

从“叙事”角度来看,“物”承担着三种叙事功能:(1)作为文化的物,是一种文化符号,试图揭示物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所指,例如服饰、饮食、住宅均为携带意义的符号;(2)作为活力的物,具有主体性的行动者,作用于人物的行动,并推动叙事进程;(3)作为本体的物,超越人类语言和文化的表征,显示“本体的物性”[7]。

文化的传播,主要是在寻求、开发和利用商品资源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传播开的,而不仅仅是“传教士”式的直接传播。可以说中国文化对西方的渗透与影响是由表面的物质开始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物质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哲学思想。中国在丝绸之路中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三大宗:丝绸、瓷器与茶叶。茶叶作为主打的贸易商品之一,正好扮演了这一角色。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茶叶的贸易交流而实现的。

如今在博物馆我们能看到几百年前的茶叶,还能冲泡饮用。比如清乾隆年间,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来自欧洲瑞典的大型商船“哥德堡号”,从中国运输货物返回瑞典。船上满载着茶叶、丝绸等中国商品,不料,在几乎到达家乡岸边的最后一刻,触礁沉没。上世纪90年代沉船被打捞出水,人们惊异地发现,船舱里有不少被放置在密封罐的茶叶,甚至到了两个多世纪后的今天这些茶叶竟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还可以冲泡饮用。沉船茶样成为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茶叶贸易的有力实物证据,也说明饮茶已成为当时西方社会的风尚,同时诉说着茶作为东西方文明体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内容。

茶在世界发展历程中的角色,随着丝绸之路而兴起,因闭关锁国而衰败,又因工业革命而全球化发展,拥有茶叶资源及其贸易地位,就如同拥有石油一般,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起伏,可以说茶不但见证着中国王朝的兴衰,也塑造着世界的风貌。茶引领了日本的仪轨,重塑了欧洲的海上版图,加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也推动了全球贸易。茶不仅影响了中国,更改变了世界[3]。

3.茶之道

茶,拆字为:人在草木间,蕴育着人与自然和谐的处世之道,体现了精行俭德与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每个人品尝出茶味各不相同,唯有饮者自知。茶饮经历了药用与菜食阶段,后来演变为加入调味料煮饮茶羹,这种茶叶的煮饮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以陆羽为首的爱茶人士,第一次重新审视茶叶除食用、药用以外的审美价值,他在《茶经》中推崇茶叶清饮,也就是在茶汤中不加任何“佐料”的清汤,茶羹饮茶法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书中提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时慢慢出现茶文化、茶道,茶开始走进了艺术审美的时代,正是因为陆羽改变了以往饮茶偏重物质层面,引入人生哲理,使得饮茶开始具备修养身心的功能,可以说陆羽是中国茶道的开山之祖。

自此以后,茶也常被文人墨客作为各种艺术表达的常客,文人雅士借助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茶的喜爱,例如唐代卢仝,元稹,颜真卿,皎然等,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辛弃疾,李清照等。茶成为了唐宋文人精神伴侣,特别是安史之乱和宋室南迁时期,仕途的坎坷以及国破家亡的悲痛,茶成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心灵寄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文人雅士便不可能形成为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不可能实现从物质享受到精神愉悦的飞跃,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除了少数著书立传、留下诗文字句的文人墨客研究茶以外,更多的是普通的百姓大众品茗者。不同于过去农耕时代,当今的品茗环境、品茗方式、茶具以及茶叶制作与加工流程已今非昔比,饮茶的日常化与生活化,使得茶道正在成为一种生活哲学。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静心、专注地品味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这种专注的状态有助于人们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个体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人们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通过品茗试图表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寻找生命背后的意义,在纷扰嘈杂的凡尘俗世中寄放心灵,捕捉身处其中的时代精神[8]。

从社会学角度看,茶反映了社会的交往和沟通方式,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茶馆、茶室等饮茶的场所成为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场所,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例如烧水、冲泡、斟茶等,这些仪式感和礼节有助于人们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与友好的关系,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品味茶汤的香气和滋味来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注重的是品味和体验,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慢慢展开对话,学会倾听和表达,分享心情和思想,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沟通,所以人们通过在茶馆或家庭中一起品茶,培养友谊、增进亲情,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

总之,茶,贯穿于人类任何阶层的生活中,既是雅士、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的宠儿,又是商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伴侣,可谓是雅俗共赏。人们在生活中通过饮茶、品茶等茶事活动体悟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意识、文化等意蕴与内在观照,形成了茶道,即“饮茶行为背后所具备的精神内涵”。茶之道给人带来的哲学思考是多方面的。通过茶之道,人们可以体验到自然的力量和美好,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平衡与调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哲学思考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个体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9]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而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带一路背景下用当代的语言讲好中国茶文化的故事,将茶文化的本体性意义、茶的文明与文化交流意义和茶之道意义传递给更多的人群,通过国际化的视野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可以让更多的沿线国家人民了解和认同中国茶文化,促进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复兴中华茶文化,茶文化赋能中国茶产业,提升中国茶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和壮大;通过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落地。

文章来源:《福建茶叶》

作者:邓美云

来源:云南省普洱茶协会

上一页:安徽岳西:“小叶子”遇上“大专家”发挥大能量

下一页:吉普号“蛇龙之变”生肖纪念小龙珠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