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倚邦中小叶种

溯源倚邦中小叶种

5阅读 2024-04-12 01:43 快讯

溯源倚邦中小叶种

从明代开始,倚邦古茶山就已经有了成片的古茶园,且从明隆庆四年到清光绪末年,倚邦也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茶树资源,使得倚邦茶名极一时。清乾隆年间由赵学敏编著的《 本草纲目拾遗 》中就有所记载:“普洱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

邓时海的《 普洱茶 》一书中,在梳理了关于普洱贡茶历史的文献记录后得出:“历年贡茶多来自倚邦曼松山,原因是该茶山盛产小叶种普洱茶,其茶品较易武茶山的普洱茶来得‘青香’而适合于新茶冲泡,新鲜感很强,茶汤浓酽。”而其中提出的“小叶种普洱茶”,就是普洱茶行业里颇具争议的问题,即倚邦盛产的中小叶种茶,它们到底来源于哪里?是不是云南本地原生的茶树种?又到底是不是“ 名正言顺 ”的普洱茶呢?

倚邦中小叶种从哪里来?

2008 年,普洱茶国家标准出台并实施,给普洱茶的定义是:普洱茶必须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其中“云南大叶种”的定义,似乎就与我们常在云南茶区看到的许多中小叶的茶树种类相悖,而像倚邦这样以中小叶种而闻名的茶区,其“ 矛盾 ”就更为凸显。

所以,追溯倚邦的中小叶种到底从何而来,且厘清“大叶种”和“中小叶种”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解答诸如倚邦这样的中小叶种茶到底能不能算作普洱茶的问题。

关于倚邦中小叶种的来源,业界一直流传着很多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倚邦的中小叶种是从四川引入。据说于明朝末年,有大批四川茶农带着生长于蜀地的小叶种茶籽来到倚邦进行种植。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四川引种小叶种的是祖籍四川的曹氏家族,清雍正年间,曹氏家族的曹当斋曾出任六大茶山最高总管,小叶种在倚邦扎根,并成为清朝贡茶的原料。

从四川引种小叶种茶树,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录,且茶树在当地经过多年的成长,自身也有变异,也会与其他茶树种进行杂交,所以也无法准确考证。但在当地茶农和业内人士之中,从四川引种这种说法存在诸多异议。倚邦庄园的许永伟,是倚邦土生土长的茶农,据他讲述,在当地流传的说法中,小叶种并不是由曹氏家族带来,他们仅仅是当地茶园的管理者,倚邦中小叶种的茶树,其实从祖辈时候,就已经在当地存在了。

另外,云南茶叶种植资源专家张芳赐也曾多次考察过倚邦茶山的茶树资源。他认为,倚邦的“小叶种”,其实只是叶面形态和面积相对较小,但从形状对比来看,仍然是云南大叶种群落中的成员,与四川的小叶种完全不同。不能单以叶面的大小就对品种进行绝对的划分。

与外地引种观点相反,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倚邦的中小叶种是由本地树种自身变异或与其他树种杂交而来,通过近几年对茶树研究不断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倚邦中小叶种当然是普洱茶

前文提到,叶片的大小并不能作为判定树种的唯一依据,所以要判断一个茶树种到底属于哪一类,应该要从脉络对数、内含物质,甚至基因来对它进行准确判定。因此,如果我们将国家标准中提到“大叶种”仅仅进行字面上的理解,那就很容易产生歧义和误导。

目前,虽然科研学者对于倚邦中小叶种在基因性状层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但专家学者们基于茶树的生物特性、对云南茶树资源整体的考察、历史因素的考量等,更倾向于认为倚邦的中小叶种与其他大叶种同属于云南大叶种体系,从源头上说属于同一个群体种,之所以出现不同性状的分化,更多是来自于自身变异与杂交。

茶树的生物特性是非常容易产生变异和杂交的,特别是云南作为世界茶源,种质资源之丰富,更为茶树之间的变异、杂交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世雄说:“茶树是有性生殖植物,变异是茶树永恒的主题,稳定反而才是暂时的。”

他告诉我们,在一个茶园中,只要存在有个体差异的有性系单一茶树品种,就会产生变异、分化,更不用说有两个不同的茶树品种,更容易相互杂交,最后产生很难准确区分的群体树种。茶树之间的差异越大,变异就越快越明显。

而且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过程非常复杂,杂交、复交、回交,整个茶园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杂交群体,最后形成的群体种是很难精确区分的。而且就目前云南茶区存在的丰富的资源来看,除一些栽培品种外,还有诸多野生品种,它们之间的杂交,就更加的复杂。

另外,茶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面对的人为活动,也会对茶树生长产生影响,从而引发茶树性状的变化。首先是茶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生长的形态可能会有所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为因素,杨世雄说,有的大叶种茶树,采摘的年限越长,就可能产生小叶种的变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人类对茶树的采摘都集中在叶片上。

在生物学中,集中采摘其某个部分,就会对植物形成“选择压力”,从而致使植物在被采摘的部分产生多样的性状变化。杨世雄也举了个例子,比如同为山茶科的观赏类茶花,因为人为活动更多选择的是花这一部分,而植物变异时就更多体现在花朵上,这也能算作一种人为驯化的过程。

所以在云南的茶园里,能够看到这样奇异的现象: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频繁变异,小叶种里有大叶,大叶种里有小叶,叶子形态多样,比如常见的柳条状、引人好奇的猫耳朵等等。

2010 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发布的《 云南西双版纳古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及其利用》中,也将倚邦古茶山、蛮砖古茶山的大叶种茶和小叶种茶,共同划归于普洱茶种及其茶变种类别内。因此,在如此种质多元的云南茶区,很难将大叶种与小叶种进行明确的判断与定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们看作一个群体种,一个大叶种体系,那么这些中小叶种是不是普洱茶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更无需咬文嚼字了。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古丈县:推进古茶树资源保护开发 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能拯救普洱茶市场的 就是茶与茶的正面PK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