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科技人才 推动名山区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统筹科技人才 推动名山区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5阅读 2024-04-14 06:00 快讯

为持续做好“三茶”统筹大文章,名山区依托茶叶主导产业优势,实施“茶业提效”重点工程,深化校(院)地合作,强化人才梯次培育,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形成和发展茶叶领域新质生产力,赋能全区茶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展示

近3年来,名山区主导或参与选育国家级茶树品种5个,即甘露1号、蒙山8号、蒙山6号、川茶9号、苔子茶1号,并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参与开发“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与特色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川茶优异性状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茶树重要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等新技术3个,主笔起草《兰花茶》团体标准、《栀子花茶》团体标准2项。登记证书(部分)

专家人才—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

名山区紧盯人才这一关键变量,定向纳贤,精准匹配茶业供需,深化与刘仲华、陈宗懋院士合作,实施“天府学者”特聘专家等科技合作项目2个,打造1500亩示范茶园基地,示范带动26万亩,新增效益超600万元。聘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等20人组成专家咨询团,由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陈盛相等13人组成省级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开展茶产业实地指导、技术咨询、创新转化,为全区茶业发展添“智”提“效”。积极挖掘、培育人才,构建本土茶产业人才梯队,实施全区人才“大摸底”,盯紧茶业“上下游”“前后端”,分类梳理基础技能人才、经营人才等1万余人,建立全区茶业“人才库”,作为联系服务、技能提升重要依据,邀请陈宗懋院士团队等专家42人来名开展“茶叶绿色防控”等培训200余期,培育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1人、“国茶人物”4人、各级非遗传承人6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来名指导茶叶绿色防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来名作专题报告校地合作—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名山区聚焦高校院所“智力”和科研资源等要素,不断深化校(院)地科技交流合作,持续加强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15所科研院所合作,定期分析研判,压实具体责任到单位、到人,推动51个合作项目转化落地,共建各类校(院)地基地10个,助力茶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助推全区300余家茶企实现规范化生产。与四川农业大学签署“百校联百县兴千村”校地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开展驻村服务、技术培训150余次,创新“双导师+双基地”培养机制,共培博(硕)士研究生25人、本科生100余名,选育国家级茶树良种2个,推广新技术(新模式)5项,辐射面积10万余亩、农户2500余户。

四川农业大学和名山区签订“百校联百县兴千村”合作协议

陈宗懋院士团队成员蔡晓明博士来名开展茶叶绿色防控培训

平台建设—发展茶业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载体

名山区聚焦茶业作用发挥搭建人才平台,推进“人才+平台”一体化建设,建成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西南最大茶树基因库,打造集科研、培训、加工示范、田间管理为一体的现代茶业科技中心,与川农大、省茶研所等高校院所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性状研究,引进福鼎大白等茶树品种300多个,打造种植资源库收集茶树种质资源3000余份,先后选育3个国家级品种和18个省级品种,相关科研成果获2019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依托蒙顶山茶产业学院等本地资源,成功打造省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省茶研所、雅职院等院所搭线合作,探索落地中高职学历提升联盟,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育。依托行业领域技能拔尖的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实施技术攻关创新、研修交流、带徒传技等,名山区现有拟入选首批四川省非遗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3个。

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场

国家茶树良种繁育场

(来源:名山先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中国茶项目暨2024“国际茶日”中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能拯救普洱茶市场的 就是茶与茶的正面PK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