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滨:传承+创新!看“茶二代”单东任如何勇闯新茶路

安康汉滨:传承+创新!看“茶二代”单东任如何勇闯新茶路

2阅读 2024-04-22 08:19 快讯

富硒安康,茶名远扬。陕西省为茶叶产区最北端,茶文化历史悠久,安康茶更是陕茶之“翘楚”,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渗透下,年轻一代制茶人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茶乡奔涌的“后浪”。

单东任就是这样一位守正创新的“新茶人”。

“我是一名跨界茶人,我在这里生在这里长,对茶园有着深厚的感情。”95后”的单东任这么形容自己。2021年,他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汉滨区大竹园镇,投身农业大军,与父亲并肩战斗在“茶战场”。

大竹园镇山大沟深,镇内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造成大片土地撂荒,这是单东任小时候对家乡的印象。单东任说,蒿坪河横贯大竹园镇,两岸土壤肥沃,土质富硒,具有优质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父亲单林江因地制宜,深耕乡村30年,采取“园区+基地+农户”的思路,新建“陕茶1号”茶叶示范园,改造低产茶园,打造十里茶花长廊,形成茶园、观光步道、茶厂、民宿、餐饮产业链,前来体验茶文化的游客日益增多,让昔日荒山变金山。

“这几天,每天凌晨3点多就要起床,将前一天晚上摊青好的茶叶放入杀青机,幸亏有这些设备,只要温度、时间把控好,制出的茶叶色、香、口感都普遍比较好。每年茶季,景区除了游客,更多的是采茶人。经常沐浴在芬芳的茶香中,单东任逐渐对茶的生产、制作产生了兴趣。“茶叶本身只有自然植物的草清味,但通过神奇的制作技艺,却有了百般滋味。”为了揭开富硒茶神秘的面纱,单东任工作之余挤出时间走茶山、访茶农、学制茶技艺。

原本只把茶当作一种经济作物的单东任,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与茶的关系。他发现,村里的中年人基本外出打工,年纪大的老人们已经很少手工炒茶了。他虽然不是炒茶的专家,但他知道,一个好师傅手炒出来的茶,品质更好。“手工炒茶看似手法古老、复杂、效率低,但正是这种匠心精神,放大了茶叶的口味优势”,他心里觉得这种技艺“不应被丢弃掉”。他开始边学习茶叶知识,边学着制茶。

为了学好炒茶、制茶,单东任不知道顶了多少回烈日,被炒锅烫过了多少次,熬了多少次夜……但是这些,都没能消减掉他对茶的热爱。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和学习,让单东任掌握了很多书本上不能详尽的知识,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茶叶不等人,不同温度、时间都在不断变化,短的芽变大后,口味就会变。为了追求品质,我们要跟时间赛跑。”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单东任对这样的工作状态再熟悉不过,“并没有什么,苦也只是一阵子,苦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依托大竹园镇的区位优势,通过科学种植,在父亲的带领下,茶园从一个村覆盖到三个村,茶园规模由几亩发展到几百亩,直至如今的几千亩,茶庄也竣工投产运营,辐射带动周边875户群众增收致富,解决了周边3120名农民就业问题。

公司生产的“陕茶一号”毛尖荣获“2018年西安(国际)茶博会”银奖、2019年公司生产的两款产品荣获第四届亚太茶茗“特别金奖”,公司荣获“优秀帮扶企业”“安康市助力脱贫攻坚优秀企业”“十佳茶业扶贫企业”等荣誉称号,单东任对茶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憧憬。

在单东任看来,茶不仅仅是一种售卖的商品,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忙碌的生活中,泡上一杯茶,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让浮躁的心归于沉静。这就是茶叶的独特魅力。

“以前,我们就是单一地做毛茶销售,销售渠道一直打不开。现在,我们在生产传统茶的同时,研发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调味茶,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在父亲的鼓励下,单东任发挥自身设计专业特长,设计出富有内涵的精美图案,成功注册“蒿河银梭”商标,并在“拼多多”“淘宝”“京东”平台注册线上商铺,在城区茶叶销售聚集区开设茶叶专营店,打通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渠道,茶叶一度销售火爆。

针对父亲建成的茶庄,单东任结合当下周边游的特点,进行吃住游的沉浸式体验改造,建星空房、搭帐篷、修花圃等等,在距离茶庄3分钟路程处建果蔬采摘体验大棚,走茶旅融合之路。

如今的大竹园社区,不但有茶园,还有观光步道、茶厂、民宿等,随着各种设施的逐渐完善,来此体验茶文化的游客也不断增多。“为更多人打造一杯安心茶、放心茶,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茶事业的执着,前进的每一步都扎实自然。单东任愈发明白,只有专注才能卓越。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茶农的尊重,倾尽心思培育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深耕本地茶产业,是他回报家乡最好的方式。

来源:陕茶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冰岛老寨口感特点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