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菜茶之我说

武夷菜茶之我说

4阅读 2024-04-26 09:14 快讯

武夷名山,盛产茶叶,其源肇端,名曰菜茶。

武夷菜茶

菜茶,业内专家界定为“中小叶晚生群体种”。它的成品茶名曰奇种,如今已成了珍稀佳茗。

它好就好在系本地原生古老之茶种,特就特在茶青阶段就进行自然拼配。

菜茶的形成

菜茶形成,说来话长。那是由于是古老的武夷山倍受上苍眷顾,在第四世纪冰川时受袭甚微,因而这方胜境在地球同纬度带中,生物既多样且保存完整。

其中生长着一种植物,古人发现可引以为药,称其为茶,继之又发现它可充为食用、饮用。据说因它长于房前屋后,与菜蔬为邻,且可入菜,便得此名。起于何时,有待考证。

▲武夷山大红袍母树

名虽偏俗,但接地气,故得农人认同。自此武夷先民,便对它耕耘管护,又用其籽播种,扩其数量。年复一年,世续一世,数量越来越多,树态叶形越变越杂、抽芽或早或迟,概因自然杂交。此几何式变异,可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武夷山茶园

唐宋时制作之品,状团形、饼形,至明改制条形散茶。早间随北苑茶入贡,元代在四曲溪畔自立御茶园,专制贡品。

迨至清代,山人将它制作成半发酵的茶品,统称岩茶,后来归入乌龙茶类,其香幽水厚,品质优异。

▲武夷山风景

1703-1711年崇安县令王梓文记:“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上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其制作之法及茶品特征,1709年请在此编修《武夷山志》的钱塘文人王复礼在《茶说》一文有记之。

▲藏风聚气武夷坑涧

时茶品之名, 1732年至1734年在此为县令刘埥文曰:“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花香。”此乃品名,也是等次。原料均源自菜茶。此后大多以奇种、名种、花香命名。

1943年林馥泉记云:“用菜茶制成者——奇种、单丛奇种、名丛”。如今概以奇种称之,也含名丛。

菜茶的发展

随着岩茶价格日高,只此几个品名、等级已难满足茶家牟利之需,便有别出心裁者,选单株采摘制作,标以新名,美其名曰单丛,其中出类拔萃者曰名丛。因出之有据,名称雅致,提价便顺理成章。

▲武夷的奇种往往有更老的树龄

此风一出效者趋之若鹜,单丛名丛如雨后春笋,大多有个动听说法。延至清末民初,单丛、名丛、花名竟达一千三百多号。叫人难以胜数,云里雾里。

1943年,林馥泉尚记有280号。若单株选择,单独制作,命以芳名,高价行销,也无啥不可。何况有树为凭,附加说法;随着时间推移,显异之茶树已经日趋见穷,聪明的茶家商贾,便将略有差异之成品茶取个新名出售,好像也说得过去,此便是花名;更有不厚道者,将同一堆头之茶装成若干,分别标上品名,糊弄买主。

▲10年野生菜茶

但是毋庸置疑,这些菜茶制出之品都是好茶,若要区分明白谈何容易,何况行销季节不同,冲泡之法有高低,引导水平有差异等因素影响,非行家里手哪能辨得清楚?

▲野生菜茶

曾有前辈说:“岩茶之香似与不似”“滋味变化富有层次”,菜茶之品,更是难懂。这便给茶家商贾创造了玩弄伎俩合适之机。

菜茶的制作

早先茶师们感叹:“岩茶之水很深”。要做好一泡茶,谈何容易,没有长时与之撕摩,难以搞清其奥。

▲武夷岩茶的手工制茶工艺极为艰辛和考究

菜茶更是如此,因为叶片大小、厚度悬殊,故做青时的倒青(有太阳则晒,无则烘)很难把握,青师傅“要提起眉毛看青”做青阶段要“少摇动,多下手(即做手)”;后期加工(今叫精制)很麻烦,首先是要筛分,多者分为十筛,以便簸、拣。

▲武夷岩茶 - 开青技艺

焙时想“一气呵成”难以做到,“九焙成金”损耗大、成本高,并非良技。降温延时,即“低火慢炖”才有利于走水吃火。菜茶其品虽好,其做也难!

▲武夷岩茶的走水焙(图:陈勇光)

再说菜茶之成品茶的评鉴,确实要有功夫。只因它由多种青叶合成,内含物丰富,香气、滋味随着泡次会显变化。

故老道的品评者,大多“第一杯不说话”俨如暗藏秘诀玄机,而初入门者,则敢为人先,抒发已见。可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二三冲后,情况常有变化,只有细致体味,方可悟出此中真谛。故知者不言,不是不言,只是知其有变,去表及里才言;言者不知,只因不知后有变化,才贸然而言。

菜茶所制之茶品,只因滋味丰富且稀少,而备受青睐追逐;却因采制麻烦,而遭受摒弃。

但其作为古老品种值得今人研究,其多彩的种质资源是选育良种的宝库。此乃弥足珍贵的岩茶遗产,当加以保护。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易武弯弓古树茶的特点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能拯救普洱茶市场的 就是茶与茶的正面PK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