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将世界铺成一张无边的茶席,让全人类在此聚集共饮!

王旭烽:将世界铺成一张无边的茶席,让全人类在此聚集共饮!

2阅读 2022-12-29 01:23 人物

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热议话题。今年,包括广东潮州工夫茶艺在内的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抱团”申报,不同地区的传统制茶技艺与习俗项目“串珠成链”,让世界再次看到中国茶的广博精深。

向世界讲述中国茶的故事,离不开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与推动,曾凭借“茶人三部曲”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文化学者王旭烽便是其中之一。得知中国茶艺再获殊荣的王旭烽在社交媒体上激动表示:“漫卷捷报喜欲狂!将世界铺成一张无边的茶席,让全人类在此聚集共饮!”

以书写茶人故事为毕生使命的王旭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耕不辍,《望江南》,补齐“茶人三部曲”所缺的上世纪40到60年代的故事,再次将读者带入风云激荡的壮阔时代、缱绻典雅的江南茶界烟云之中。

本期内容来自《南方日报》“大家访谈”,由记者黄楚旋采写,感谢授权。我们将跟着她的报道带领读者感受其独特的“茶人世界”魅力。✦ +

+

沉潜26年补齐“茶人故事”

今年新出版的《望江南》,在王旭烽心中已酝酿了26年。

1990年至1999年底,她用十年时间完成《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小说以杭州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杭天醉、杭嘉和、赵寄客、沈绿爱等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个性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并夺得茅奖的系列长篇小说,至今仍是不少读者了解中国当代茶文化的必读作品之一。

读罢“茶人三部曲”,许多读者也纷纷提出疑问,在《不夜之侯》与《筑草为城》之间,书中未曾详述的上世纪40至60年代期间,杭州茶人会上演怎样惊心动魄、悲欢离合的故事?

这段空白,一直到2013年王旭烽提笔写作《望江南》时,才开始描摹其模样。她直言,书写这一时期和题材并非易事,20年前的自己尚没有能力去处理这一素材。而在此之后,在浙江农林大学任职16年间的茶学教学经历,让她更深入地感受到茶人的“精行俭德”,进而成为创作小说的坚实精神基础。她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如此一来,《望江南》经过反复修改、重写,才终于完成,正是‘且将新火试新茶’。”

翻开《望江南》一书,借助文字的指引仿如走进了当时巨变里的中国、变迁中的江南。杭氏家族第三代茶人杭嘉和挑起传承茶叶和守护家人的责任,在他的经营和改革下,杭茶不仅实现了机械制茶,还走向世界、蜚声海外;与此同时,革命者杭嘉平则在风雷岁月之中,为信仰一往无前、九死一生……

“在新中国的建设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是中国茶人克服种种艰难困苦,一步一个脚印地重新建设茶事,他们用‘茶’贡献了自己的努力。”在王旭烽看来,茶既是往昔年代中国商人换取外汇、助力国家崛起的重要物资,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代表中国人温文尔雅的品格。自此,“茶人”系列得以完整呈现,勾画出近代、现代和当代史上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望江南》不仅是王旭烽续写‘茶人’之书,又是她写巨变中恒常的中国精神之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评价,《望江南》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客观面貌,更在书写历史变化的同时,力图寻找和确认那些恒常的东西、那些依然在变化中延续并支持着人们的东西,比如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

阅览全书,读者可领略到西湖、狮峰山、九溪十八涧的风土人情,也能品味茶泡饭、腊八粥、西湖醋鱼的色香味,还能掌握社前茶、明前茶、雨前茶等相关知识要点,乃至吉州窑的木叶盏以及茶与禅的关系、六大茶类的不同制法等等,详细专业的知识叙述不仅能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制茶工艺、茶叶品种分类、茶具等茶文化细节,更赋予全书一股端庄雅正之文风。✦ +

+

不断创新尝试弘扬中国茶道精神

也许从来没有一名作家,能像王旭烽这样与茶“难舍难分”。从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省作协到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她不曾间断过关于茶的写作,也从未停止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

王旭烽的半生茶缘,源于1989年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中国茶叶博物馆(下称“茶博”)的招聘信息。她回忆道,当时对茶文化不是特别了解,但凭借着历史系毕业的学术功底,她一头扎在馆内的资料室里,结合对茶界专家的采访,“知行合一”地迅速入行,为博物馆撰写解说词、培训讲解员,参与了整个茶博的筹建工作,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当初,“茶人三部曲”的第一、第二部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时,王旭烽一度被认为是一匹文坛“黑马”,但她觉得,自己只是已经写了20年、发表了三百万字作品的“一头一直耕田的牛”。

“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迎面走去。”是王旭烽创作时秉持的格言。她认为,陆羽的“精行俭德”概念,就是中国茶道精神。这一点体现在创作上,则如品饮一杯茶,能品出它的内敛、平和、精细、微苦等种种滋味。在茶博采访、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许多动人的茶人茶事“扑面而来”,作为一名作家,职责就是把这些故事写下来。“当历史的绣球向我抛来时,我要责无旁贷地接住。”

在王旭烽年轻时,她曾有过一个宏愿:要写下一个“纸上的杭州”。她认为,杭州的迷人与深邃、悲怆与喜悦,远远尚有着显现、深挖、诠释和提升的空间,“杭州是写不尽的,我要终身写她。”她说。

除了写作茶人故事,今年已年逾六旬的王旭烽,坚持奔跑在中国茶的推广发展之路上。举办茶艺技能大赛、茶诗评选、赴微茶庄园考察……如今,她作为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参与着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化普及推广工作。

话剧、纪录片、舞台艺术、茶艺培训等方式,都成为王旭烽“泡好这杯中国茶”的创新尝试,“没有呈现就没有文化,思想需要著书立说才得以传播,艺术需要展示才能够耳濡目染,茶需要表达在社会各个领域和生活的种种细节里,才能够被人全面体验与认识。”她说。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每一杯茶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传统广告投放是否给力 某茶企即将为我们揭晓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