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瓢,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石瓢,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11阅读 2019-04-09 02:09 茶具


石瓢壶是茗壶的传统经典造型,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历来被视为壶之智者。


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足亦是自得章法。



石瓢的特征,壶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应该为按一定比例的几何形体,参考如下: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应该说恰倒好处。



石瓢的嘴


石瓢壶嘴称作直流暗接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丝毫不能相差,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



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至壶1厘米左右)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看起来又呈喇叭形,这也是视力错觉造成的美感。与壶身的连接,由壶身引出,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好象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流嘴面应当平而挺,内孔要圆,壶嘴出水口处内径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流畅有力,不易涎水。



石瓢的盖


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实质上是中部高周围低。中间与边沿大多是一毫米左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极,细视略有高低,最忌中间显隆起状。



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既要和顺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石瓢的身筒


石瓢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结合要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


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几何三角形(也有叫“人字形”的),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切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霄之意。



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


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石瓢的钮


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盖上的钮(桥梁)是最关键之处,以桥形钮为主,不同陶品也有所变化。桥形钮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桥中央为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只是个三分之二的椭圆。



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颇显作者功力。


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石瓢的把


壶把要求与嘴对称,与流同理,壶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壶把的三角处理。


壶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之上,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和顺流利,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适。



石瓢的足


石瓢的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型为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不倚,使整体统一,这样才显示出壶的神韵十足。目前,也有部分石瓢改用传统的圈形足。



石瓢之款式千变万化,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石瓢之所以成为经典,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简洁实用。这是实用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茗壶虽然巧妙、精美。但过于繁琐,使得束之高阁,只能够用来欣赏,丧失了使用功能,这样的款型是无法流行的。而石瓢简洁、实用,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审美要素。


②质朴典雅。质朴是与简单相合,但典雅却并非简单所能达到。只有将简单的成分加以巧妙地组合方能点石成金,形成雅趣。



③刚劲中富于柔美。这也是石瓢最大的特色,同时也是受壶友欢迎的最重要原因。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把好的壶款是干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石瓢壶经多人改良,很多石瓢的器型是以人名命名。可细分为“彭年石瓢、子冶石瓢、石梅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此外“冰纹石瓢、大矮石瓢、六方石瓢、锦囊石瓢、高石瓢”皆发轫于此,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即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上一页:六大茶山阮殿蓉:让时光为普洱驻颜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能拯救普洱茶市场的 就是茶与茶的正面PK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