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介绍(二)——“川藏道”相关饮茶文化习俗

茶马古道介绍(二)——“川藏道”相关饮茶文化习俗

24阅读 2023-01-15 03:25 文化

川藏道沿途地区及茶种

沿途地区: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川茶

川茶,四川出产的茶叶。川茶从被发现到如今已走过三千多年的岁月了。四川也因悠久的茶叶历史,丰富的资源和优良的品质,自古享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现在,在四川地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有40多个,比如名山131、乌牛早等。由四川的独特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域方位造就了川茶在中国茶业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藏茶

藏茶,不一定是西藏产的茶,因为四川雅安也出产藏茶。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又成为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藏茶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藏茶在某方面与普洱茶有点类似,比如两者都是越老越有味,越久越值钱。

文化习俗: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01

起源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发明带有偶然性。过去从产茶的雅安到藏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主要是靠人力运输。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大量的茶叶堆放在一起,经过日晒雨淋,茶叶自然发酵。当茶叶运到藏区之后,藏民发现发酵的茶叶味道更好,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就此产生。如今,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已成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2

工艺流程

南路边茶的制作流程主要为原料的采收,杀青,第一次渥堆(发酵),捡梗,晒茶(干燥),蒸茶、蹓茶(揉捻),第二次发酵、捡梗、晒茶、蒸茶和蹓茶,第三次发酵和晒茶、筛分(筛分是将不同的原料进行拼配)蒸茶、蹓茶,最后一次发酵、晒茶,冲包,装包。

NO.1

原料的采收:南路边茶的原料主要是产自雅安雨城区周公山一带以及名山、天全、荥经等地的茶叶。多是一芽五叶到六叶的嫩度。分别在端午前后和白露前、大暑至立秋之间采割。这些茶都是由雅安当地的茶农采收,由于雅安是南路边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茶农都会对原料进行初加工,这样的茶原料在收来之后就可以进入复加工的程序。

NO.2

杀青:传统的手工杀青主要是用石锅灶进行的。把鲜叶铺在石灶上,下面用火加温。当锅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一些鲜叶,并且不断的搅拌。当叶质变软,失去光泽,含水量下降到58%左右时,即可起锅。另外还有蒸汽杀青、日晒杀青和水煮杀青等方法。

NO.3

第一次渥堆(发酵):杀青过后就是对初加工好的原料进行渥堆发酵。这是南路边茶生产中重要的工序。第一次的发酵是在杀青叶出锅之时。趁杀青过后的温度,把茶叶都堆在一起,一般在1.5—1.7米高,注意保温,让杀青后的叶子开始发酵。发酵的温度有限制,如果太高则锅心的茶叶会烧焦甚至会自燃,如果温度太低又达不到发酵的目的,其色、香、味的转化也完成得不好。温度的控制是靠制茶工人的眼观(观色)和手摸(温度)。直到现代才有了温度计来测试温度。

第二次发酵、捡梗、晒茶、蒸茶和蹓茶:与第一次的原理和步骤都是类似的,只是在渥堆和蒸茶时候的时间把握上有些不同。

第三次发酵和晒茶、筛分(筛分是将不同的原料进行拼配)蒸茶、蹓茶。

最后一次发酵、晒茶:蹓茶完成后就是最后一次发酵,晒茶。前后经过四次的渥堆发酵后,形成其独有的色、香、味、形,直接影响到其品质。之后就可以进行包装。

NO.4

捡梗:绿茶在采茶的时候都是手工采摘的嫩芽,因此一般不会有太多杂质。而南路边茶在采摘的时候,除了人手工采之外,还会用“茶刀子”采割,因此里面容易有老梗和杂质。对于刀割南路边茶就需要进行捡梗。其方法有筛子捞和手捡两种:筛子捞是用双手合抱茶叶,不断翻抖,将茶梗抖于表面后去掉;手捡就是把茶倒在长形的木条上,用手工选、拣。

NO.5

晒茶(干燥):目的是让通过发酵的茶变得干燥,以便下一步继续加工。

NO.6

蒸茶:传统的蒸茶用的是茶甑子,将叶片倒上去后盖好盖子,放在沸水上蒸。目的是要使茶叶软化,防止在揉捻的过程中间断裂、破碎。同时也便于控制蒸茶的温度,并使茶叶的水含量达到合适的比例。

NO.7

蹓茶(揉捻):传统的绿茶加工的揉捻是通过手工完成的。由于南路边茶的原料较绿茶更粗老,因此不能用手来揉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制茶工人发明了蹓茶的方法。整个过程在一个木质的蹓茶架上进行。将蒸好的茶叶放入麻袋中,捆紧袋口。蹓茶的架子是一个有坡度大约50度左走的木条架子,两边有扶手。蹓茶的工人将装好茶叶的袋子放在木架顶端,两个人手扶两边的扶手,站在麻袋上,慢慢地、有节奏的同时往下蹓踩茶袋。麻袋中的茶叶在压力和滚动力的作用下就会产生褶皱,逐渐形成细条。

NO.8

冲包:包装在南路边茶的传统工艺里叫做冲包。冲包是将最后一次发酵好的茶再蒸熟后,倒入固定的一个木架盒子中,然后用舂棒将茶舂紧,使其成型。这是南路边茶生产的一道重要工艺过程,其紧压的特点就是来自于这里。筑包的木架称之为“架子”。“架子”用硬杂木制作,中间有一个能一分为二的架盒,架盒空心,其三分之一被固定在一个槽形地坑里。冲包时,先将一个长方形的竹篾放进盒子中,然后用一块活动木栓把两半架盒固定锁死。一副架子有两个师傅操作,他们每人手里拿一根舂棒,对面站着,轮流着用手里的舂棒将茶舂紧。一甑舂完,就放入一块平的特制木块,架师在用力舂两下,然后取出,放入一片竹篾(把两块茶分开),以此类推,一共要舂四块茶。到最后一块时,将篾口按照“八”字形挽好,钉上竹质的“U”形钉,将其固定,就是半成品了。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装包:把存放了一段时间的半成品挑去竹钉,将茶砖倒在包装案子上。将茶砖逐一过秤合格后,用黄纸把茶砖包裹起来。每一砖包好后都要放一张商标。一般一甑是五斤,四甑为一条。每条条包的甑外加牛皮纸包裹,然后用“千斤篾”固定,装入茶兜子内。最后将茶包蔸口封好,削去过长的部分,再用锁扣篾锁住封口,然后用两道千斤篾分别绕两周捆紧,将其固定,最后用“狗牙套”的方法捆上五道腰篾即可。

藏族饮茶习俗

藏族嗜茶,民间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谚语。这是因为藏族以高蛋白油腻食物为主食,故在饭后须饮茶以助消化。茶叶皆由内地运进,主要有湖南、湖北等地生产的茯砖茶和四川生产的“大茶”两种。

藏族饮茶的方法很多:①清茶。将茯砖茶放入壶或锅内加水熬煮而饮。有些地方还加进盐、姜片、花椒等佐料,滋味更佳。②奶茶。清茶中加牛奶饮用。③牛油茶。将牛油熬化放入少许糌粑拌匀,加入清茶或奶茶饮用。④骨汤茶。将牛骨击碎熬煮,取其汤掺入清茶或奶茶中再加少许糌粑饮用。此外尚有“炒茶”、“核桃茶”、“糌粑茶”、“酥油茶”等。

川藏道历史文化

四川古称“天府”,是中国茶的原产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已将茶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当时,蜀郡的商人们常以本地特产与大渡河外的牦(旄)牛夷邛、痄等部交换牦牛、痄马等物。茶作为蜀之特产应也在交换物之中,这一时期进行商贸交换的道路古称“牦(旄)牛道”,它可算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其路线是:由成都、临邛(邛崍)出发,经雅安、严道(荥经),逾大相岭,经旄牛县(汉源),过飞越岭、化林坪至沈村(即荐都,为西汉沈黎郡治地),渡大渡河,经磨西,至木雅草原(今康定县新都桥、塔工一带)的旄牛王部中心。邛崃由于是当时蜀郡的商贸中心和茶、铜铁器的主要产地,故成为汉代茶马古道的起点。

唐代,伴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下嫁而兴起的唐蕃政治、经济、文化大交流,使吐蕃出现“渐慕华风”的社会风气。唐人饮茶之习也被传入吐蕃,逐渐成为社会风习。

宋代,中央政府正式与藏区建立起了“以茶易马”的互市制度,随着茶马贸易的加強茶马古道亦随之有了较大的展拓。这一时期的茶马大道主要为“青藏道”,即通常所说的“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在前期主要是一条政治交往之路,后期则成为汉藏贸易进行茶马互市的主要通道。这条道路东起关中地区,经过青海,从四川西北角的邓玛(原邓柯县),过金沙江,经昌都地区、那曲地区至拉萨(逻些)。这一时期虽在四川的黎(汉源)、雅(雅安)亦设立茶马互市口岸,专门供应康区茶叶。但由于当时所易之马主要产自青海一带,故大量的川茶是从川西的邛崃、名山、雅安和乐山等地经成都、灌县(都江堰)、松州(松潘),过甘南,输入青海东南部,然后分运至西藏、青海各地。

元代,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为发展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通,元政府在藏区大兴驿站,于朵甘思境内建立19处驿站,从而使四川西部与西藏间的茶马大道大大延伸。

明代,政府特别重视茶在安定藏区、促进国家统一中的作用,制定了关于藏区用茶的生产销售、贩运、税收、价格,质量、监察的一系列法规和制度,抑制茶商投机倒把。开辟了自碉门(天全)经昂州(岩州,今泸定岚安镇)逾大渡河至长河西(康定)的“碉门路”茶道,并于岩州(岚安)设卫,驻军以保护茶道畅通。明成化六年(1476年),规定乌思藏、朵甘思各部朝贡必须从“四川路”来京,于是,四川不仅是边茶的主要生产地,而且成为了“茶马互市”的最主要贸易区。

明代川藏茶道分为“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两条。

“南路”茶道中,由邛崃、雅州至打箭炉段又分为两路:一路由雅安经荣经,逾大相岭至黎州,经泸定沈村、磨西,越雅加埂至打箭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为“大路”,另一条是自雅安经天全两河口,溯昂州河,越马鞍山(二郎山),经岩州,过大渡河,至烹坝,到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自打箭炉至西藏的茶道路线是:打箭炉北行,经道孚、章古(炉霍)、甘孜,由中扎科、浪多、柯洛洞、林葱(原邓柯县)至卡松渡过金沙江,经纳夺、江达至昌都。然后经类乌齐、三十九族地区(丁青、巴青、索县等地),至拉萨。

“西路”茶道:由灌县沿岷江上行,过茂县、松潘、若尔盖经甘南至河州、岷州,转输入青海。清代,四川在治藏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四川与西藏关系的密切,进一步推动了川藏“茶马贸易”。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打箭炉(康定)设立茶关。之后,又于大渡河上建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瓦斯沟路”。原由碉门(天全)经两河口、昂州河、岚安、烹坝、打箭炉的茶道,改为天全—两路口—门坎山—马鞍山—泸定桥—打箭炉—线。岚安口岸由此衰败,打箭炉成为川茶输藏的集散地和川藏大道的交通枢纽。清代打箭炉至昌都的南、北两条茶马大道是南路大道:由打箭炉经里塘、巴塘、江卡(芒康)、察雅至昌都。由于这条路主要供驻藏官兵和输藏粮饷来往使用,故习惯上称之为“川藏官道”;北路大道:由打箭炉经道孚、甘孜、德格、江达至昌都。此道原为明代川藏茶马古道的大道,是运茶驮队主要行经的道路,故习惯上被称为川藏商道”。两道汇合于昌都后,由昌都起又分为“草地路”和“硕达洛松大道”两路,至拉萨汇合。

来源:古茶道韵传承者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届一次理事会成功召开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能拯救普洱茶市场的 就是茶与茶的正面PK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